|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2页 |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 ·主要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研究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第10-12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2-30页 |
| ·心理契约的含义与特点 | 第12-16页 |
| ·心理契约的界定 | 第12-14页 |
| ·心理契约的内涵 | 第14-15页 |
| ·心理契约的特点 | 第15-16页 |
| ·心理契约的内容与结构 | 第16-19页 |
| ·心理契约的内容 | 第16-18页 |
| ·心理契约的结构 | 第18-19页 |
| ·心理契约的破裂与违背 | 第19-20页 |
| ·心理契约违背的发生机制 | 第20-22页 |
| ·Morrison和Robinson的动态发展模型 | 第20-21页 |
| ·Turnley和Feldman的差异模型 | 第21-22页 |
| ·心理契约违背的实证研究 | 第22-25页 |
| ·组织公民行为研究概述 | 第25-28页 |
| ·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 | 第25-26页 |
| ·组织公民行为的构成维度 | 第26-27页 |
| ·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27-28页 |
| ·工作绩效研究概述 | 第28-30页 |
| ·工作绩效的概念 | 第28页 |
| ·工作绩效的维度 | 第28-29页 |
| ·工作绩效的特点 | 第29-30页 |
| 3 研究构思与假设 | 第30-41页 |
| ·已往研究的总结 | 第30-31页 |
|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31-32页 |
| ·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 第32-41页 |
| ·各变量的维度构成 | 第32-34页 |
| ·总体模型及其研究假设 | 第34-36页 |
| ·子模型A及其研究假设 | 第36-37页 |
| ·子模型B及其研究假设 | 第37-39页 |
| ·子模型C及其研究假设 | 第39-41页 |
| 4 研究方法 | 第41-48页 |
| ·问卷的设计 | 第41页 |
| ·数据的收集 | 第41-44页 |
| ·样本获取及分布 | 第41-43页 |
| ·数据可靠性与有效性的保障 | 第43-44页 |
| ·变量的度量 | 第44-46页 |
| ·外源变量 | 第44-45页 |
| ·内生变量 | 第45页 |
| ·中间变量 | 第45-46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6-48页 |
| 5 统计分析与结果 | 第48-77页 |
| ·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48-54页 |
| ·外源变量的信度测试与效度分析 | 第49-50页 |
| ·内生变量的信度测试与效度分析 | 第50-51页 |
| ·中间变量的信度测试与效度分析 | 第51-54页 |
| ·各变量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分析 | 第54-68页 |
| ·心理契约违背的描述性统计与差异分析 | 第54-59页 |
| ·组织公民行为的描述性统计与差异分析 | 第59-64页 |
| ·工作绩效的描述性统计与差异分析 | 第64-68页 |
| ·总体模型的拟合与假设验证 | 第68-70页 |
| ·子模型的拟合 | 第70-77页 |
| ·子模型A的拟合与假设验证 | 第70-71页 |
| ·子模型B的拟合与假设验证 | 第71页 |
| ·子模型C的拟合与假设验证 | 第71-77页 |
| 6 结论与讨论 | 第77-84页 |
| ·研究结论 | 第77-78页 |
| ·讨论和建议 | 第78-81页 |
| ·心理契约的动态管理和改善 | 第78-80页 |
| ·组织公民行为的有效引导 | 第80-81页 |
| ·本文主要创新之处 | 第81-82页 |
| ·研究局限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82-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 附件1 | 第89-91页 |
| 致谢 | 第91-9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