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地块古生代变质作用与构造演化
| 内容提要 | 第1-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20页 |
| ·变质作用研究历史回顾 | 第8-11页 |
|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 ·佳木斯地块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7页 |
| ·本文采用的术语和岩石命名的说明 | 第17-20页 |
| 第2章 佳木斯地块变质岩岩石组合与空间分布特征 | 第20-32页 |
| ·麻山杂岩 | 第20-25页 |
| ·黑龙江杂岩 | 第25-29页 |
| ·马家街群 | 第29-31页 |
| ·小结 | 第31-32页 |
| 第3章 佳木斯地块的变质作用类型 | 第32-70页 |
| ·麻粒岩相-角闪岩相变质作用 | 第32-38页 |
| ·主要岩石类型 | 第32-34页 |
| ·典型变质矿物 | 第34-38页 |
| ·高压低温变质作用 | 第38-59页 |
| ·主要岩石类型 | 第39-42页 |
| ·典型变质矿物 | 第42-59页 |
| ·热接触变质作用 | 第59-62页 |
| ·变质作用温压条件 | 第62-67页 |
| ·麻山杂岩 | 第62-64页 |
| ·黑龙江杂岩 | 第64-67页 |
| ·小结 | 第67-70页 |
| 第4章 佳木斯地块变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70-94页 |
| ·麻山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70-78页 |
| ·主量元素 | 第71-72页 |
| ·痕量元素 | 第72-77页 |
| ·物质来源及其构造背景 | 第77-78页 |
| ·黑龙江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78-89页 |
| ·外来岩块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79-86页 |
| ·基质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86-89页 |
| ·马家街群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89-94页 |
| ·主量元素 | 第89-90页 |
| ·痕量元素 | 第90-94页 |
| 第5章 佳木斯地块的变质作用时代 | 第94-121页 |
| ·麻山杂岩形成时代的确定 | 第94-105页 |
| ·分析方法 | 第98-101页 |
| ·分析结果 | 第101-104页 |
| ·地质解释 | 第104-105页 |
| ·黑龙江杂岩的变质时代 | 第105-117页 |
| ·萝北、依兰和牡丹江地区同位素年龄 | 第106-107页 |
| ·桦楠隆起黑龙江杂岩的同位素年龄 | 第107-111页 |
| ·黑龙江杂岩同位素测年结果的地质解释 | 第111-114页 |
| ·黑龙江杂岩早期蓝片岩相变质作用时代 | 第114-117页 |
| ·马家街群的变质时代 | 第117-121页 |
| 第6章 佳木斯地块变质作用的构造背景 | 第121-139页 |
| ·早古生代构造-岩浆作用 | 第121-127页 |
| ·东北地区500Ma左右构造岩浆作用的普遍性 | 第122-123页 |
| ·早古生代造山作用与沉积响应 | 第123-127页 |
| ·晚古生代构造-岩浆作用 | 第127-132页 |
| ·佳木斯地块二叠纪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127-131页 |
| ·古亚洲洋的闭合作用 | 第131-132页 |
| ·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叠加改造 | 第132-136页 |
| ·佳木斯地块的变质岩对其构造属性的制约 | 第136-139页 |
| 第7章 结论 | 第139-1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0-151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51-152页 |
| 致谢 | 第152-153页 |
| 摘要 | 第153-156页 |
| Abstract | 第156-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