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体育论文--体育理论论文--体育教育论文--理论与方法论文

后奥运时代中国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和谐发展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17页
   ·选题意义第10-11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13页
     ·研究目的第11-12页
     ·研究意义第12-13页
   ·研究对象和方法第13-14页
     ·研究对象第13页
     ·研究方法第13-14页
   ·相关概念的研究第14-15页
     ·“教体结合”与“体教结合”的概念第14页
     ·举国体制、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诠释第14-15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5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第二章 举国体制下的中国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现状分析第17-26页
   ·举国体制下的中国竞技体育第17-19页
     ·举国体制对中国竞技体育所发挥的作用第17-18页
     ·举国体制下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所存在的弊端第18-19页
   ·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现状的分析——以北京奥运会为例第19-22页
     ·2008北京奥运会前五位奖牌分布及比较分析第19页
     ·2008北京奥运会中国传统优势项目奖牌分布及分析第19-20页
     ·2008北京奥运会中国男、女运动员获奖牌比率分布第20页
     ·2008北京奥运会田径和游泳奖牌榜比较分析第20-21页
     ·2008北京奥运会中中国竞技体育的优势第21-22页
   ·举国体制下的中国学校体育第22-26页
     ·举国体制下中国学校体育的现状第22-23页
     ·举国体制下中国学校体育的优势第23-24页
     ·举国体制下中国学校体育所存在的弊端第24-26页
第3章 国外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发展第26-32页
   ·国外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优势第26-27页
     ·国外竞技体育的优势第26页
     ·国外学校体育的优势第26-27页
   ·科技促进国外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第27页
   ·竞技体育强国人才培养机制对我国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互动发展的启示第27-32页
     ·美国第28-29页
     ·俄罗斯第29页
     ·德国第29-30页
     ·澳大利亚第30-31页
     ·日本第31-32页
第4章 中国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间的互相作用及发展方向第32-37页
   ·中国竞技体育对学校体育的促进作用第32-33页
     ·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是高校体育发展的推动力第32页
     ·竞技体育丰富了学校体育活动,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地位第32-33页
     ·竞技体育形成学生对学校的自豪感,增强学校凝聚力第33页
   ·“教体结合”模式是中国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和谐发展之势第33-37页
     ·体育回归教育的长期战略思考第33-35页
     ·优化体制改革以“教体结合”为过渡发展模式第35-37页
第5章 结论与建议第37-41页
   ·结论第37-38页
     ·“举国体制”在中国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37页
     ·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体育发展模式第37页
     ·适当调整运动员培养机制第37-38页
     ·发展学校体育的根本在于改变青少年对体育的错误认识第38页
     ·金牌大国不等于体育强国,中国体育需要更深入彻底的改革第38页
   ·建议第38-41页
     ·转变观念,变竞争为参与第38页
     ·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第38-39页
     ·体育回归教育,教体结合第39页
     ·竞技体育发挥带头作用,带动学校体育发展第39-40页
     ·加强体育科研建设,用科学技术推动竞技体育的发展第40-41页
致谢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6页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与参与科研的情况第46-47页
尾注第47-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下一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