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一、引言 | 第8-11页 |
| (一)、地域上 | 第8-9页 |
| (二)、时间上 | 第9-11页 |
| 二、先秦人口数量 | 第11-28页 |
| (一)、对皇甫谧《帝王世纪》中所载夏、商、周三代人口数的分析与夏、商的人口数量 | 第11-22页 |
| 1.历代学者对阜甫谧《帝王世纪》中有关人口记载的分析 | 第11-18页 |
| 2.夏商时期的人口数量 | 第18-22页 |
| (二)、西周的人口数量 | 第22-24页 |
| (三)、春秋战国的人口数量 | 第24-28页 |
| 1.春秋时的人口 | 第24-26页 |
| 2.战国时的人口 | 第26-28页 |
| 三、先秦人口的分布和迁徙 | 第28-32页 |
| (一)、夏代的人口分布和迁徙 | 第28页 |
| (二)、商代的人口分布和迁徙 | 第28-29页 |
| (三)、周代的人口分布和迁徙 | 第29-32页 |
| 四、先秦人口结构 | 第32-36页 |
| (一)、先秦人口的年龄和性别结构 | 第32-34页 |
| (二)、先秦人口阶级构成 | 第34-36页 |
| 1.夏商国家的人口阶级构成 | 第34页 |
| 2.周代国家的人口阶级构成 | 第34-36页 |
| 五、先秦人口制度 | 第36-43页 |
| (一)、夏商两代的人口调查 | 第36页 |
| (二)、西周时的人口制度和对《周礼》中反应人口制度的分析 | 第36-38页 |
| (三)、春秋时期的书社制度 | 第38-39页 |
| (四)、上计制度的形成 | 第39-40页 |
| (五)、战国时的户籍制度 | 第40-43页 |
| 六、先秦人口质量 | 第43-48页 |
| (一)、高层社会的人口质量 | 第43-45页 |
| (二)、下层平民、普通民众的人口素质 | 第45-48页 |
| 七、先秦人口思想 | 第48-53页 |
| (一) 春秋以前人口思想的萌芽 | 第48-49页 |
| (二)、春秋时期各家的人口思想 | 第49-51页 |
| 1.管仲的人口思想 | 第49页 |
| 2.老子是人口思想 | 第49-50页 |
| 3.孔子的人口思想 | 第50页 |
| 4.墨子的人口思想 | 第50-51页 |
| (三)、战国时期各家的人口思想 | 第51-53页 |
| 1.商鞅的人口思想 | 第51页 |
| 2.孟子的人口思想 | 第51-52页 |
| 3.韩非子的人口思想 | 第52-53页 |
| 八、结语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