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词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1 关于叶绿素 | 第12-13页 |
2 关于叶绿素酶 | 第13-15页 |
3 叶绿素酶的分离纯化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茶树叶绿素酶的分离纯化的研究进展 | 第15页 |
·其他植物中叶绿素酶的分离纯化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4 叶绿素酶同工酶 | 第16-17页 |
5 叶绿素酶基因的克隆研究 | 第17-18页 |
6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18-19页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茶树叶绿素酶的活性分析 | 第19-3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2页 |
·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19页 |
·主要试剂 | 第19页 |
·主要设备与仪器 | 第19页 |
·材料 | 第19-20页 |
·实验方法 | 第20-22页 |
·叶绿素酶粗酶液的提取 | 第20页 |
·底物的制备 | 第20页 |
·叶绿素酶活性测定 | 第20页 |
·叶绿素酶提取条件的优化 | 第20-21页 |
·叶绿素酶活性分析条件的优化 | 第21页 |
·不同条件叶绿素酶的活性分析 | 第21-22页 |
·叶绿素酶活性的计算 | 第2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2-30页 |
·叶绿素酶提取条件的优化 | 第22-24页 |
·PVP加入量的选择 | 第22-23页 |
·缓冲液类型的选择 | 第23页 |
·缓冲液pH的选择 | 第23-24页 |
·叶绿素活性分析条件的优化 | 第24-25页 |
·反应时间的选择 | 第24页 |
·反应温度的选择 | 第24-25页 |
·不同条件叶绿素酶的活性分析 | 第25-30页 |
·鲜叶摊放过程中叶绿素酶活性变化 | 第25-26页 |
·茶树不同生长部位叶绿素酶活性差异 | 第26-27页 |
·茶树叶绿素酶活性的日变化 | 第27页 |
·茶树叶绿素酶活性的季节变化 | 第27-28页 |
·遮荫处理对叶绿素酶活性的影响 | 第28-29页 |
·茶树不同品种间叶绿素酶活性比较 | 第29-30页 |
3 讨论 | 第30-32页 |
4 结论 | 第32-33页 |
第三章 茶树叶绿素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 | 第33-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40页 |
·材料 | 第33-34页 |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层析材料 | 第33页 |
·试剂 | 第33-34页 |
·主要设备 | 第34页 |
·实验方法 | 第34-40页 |
·叶绿素酶活性测定 | 第34页 |
·叶绿素酶活性计算 | 第34-35页 |
·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35页 |
·叶绿素酶的提取和硫酸铵分级沉淀 | 第35-36页 |
·Sephadex G-200柱层析 | 第36-37页 |
·Sepharose CL-6B亲和层析 | 第37页 |
·叶绿素酶纯度鉴定 | 第37-39页 |
·叶绿素酶的酶学性质的分析 | 第39-4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8页 |
·叶绿素酶的分离纯化 | 第40-43页 |
·叶绿素酶的硫酸铵分级沉淀 | 第40页 |
·叶绿素酶的Sephadex G-200柱层析 | 第40-41页 |
·叶绿素酶的Sepharose CL-6B亲和层析 | 第41-42页 |
·叶绿素酶的纯度鉴定 | 第42-43页 |
·纯化方案的评价 | 第43页 |
·叶绿素酶的酶学性质分析 | 第43-48页 |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43-44页 |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44-45页 |
·叶绿素酶的热稳定性 | 第45页 |
·叶绿素酶的pH稳定性 | 第45-46页 |
·叶绿素酶分子量的测定 | 第46页 |
·加入金属离子和EDTA对于叶绿素酶活性的影响 | 第46-47页 |
·酶的保存稳定性 | 第47-48页 |
3 讨论 | 第48-50页 |
4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