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抗番茄品系的选育及其杂种优势利用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词表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1 课题的提出 | 第9页 |
2 番茄主要病害以及抗病虫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 第9-12页 |
·番茄烟草花叶病毒 | 第9-10页 |
·番茄枯萎病 | 第10-11页 |
·番茄根结线虫 | 第11页 |
·番茄青枯病 | 第11-12页 |
3 杂种优势 | 第12-14页 |
·杂种优势遗传学基础 | 第12-13页 |
·杂种优势在番茄生产上的利用概况 | 第13-14页 |
4 番茄果实耐贮藏性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番茄迟熟基因突变体在番茄耐贮育种上的应用 | 第14-15页 |
5 基于等位基因特异PCR的SNP分子标记 | 第15-16页 |
6 标记辅助育种 | 第16-18页 |
·质量抗病虫性状的标记辅助选择 | 第16-17页 |
·数量抗病虫性状的标记辅助选择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番茄多种病害抗性基因标记辅助育种 | 第18-31页 |
1 前言 | 第18页 |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18-22页 |
·试验材料 | 第18-19页 |
·试验方法 | 第19-2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2-29页 |
·基因标记辅助选择三抗性株系 | 第22-24页 |
·田间性状调查 | 第24-26页 |
·迟熟基因rin检测结果 | 第26-27页 |
·含rin基因的株系的特点 | 第27-29页 |
4 讨论 | 第29-31页 |
·田间性状调查与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 | 第29页 |
·自交后代在农艺性状上的分离 | 第29-30页 |
·Tm-2a、Mi-1、I-2基因标记的利用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多抗品系杂种优势利用 | 第31-46页 |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31-34页 |
·试验材料 | 第31-32页 |
·试验方法 | 第32-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44页 |
·产量性状 | 第34-35页 |
·果实品质性状 | 第35-37页 |
·熟性 | 第37-38页 |
·植物学性状和抗病性 | 第38-39页 |
·贮藏试验 | 第39-43页 |
·总结 | 第43-44页 |
3 讨论 | 第44-46页 |
·多抗自交后代的利用 | 第44页 |
·含有rin基因自交系优势利用的表现 | 第44-46页 |
第四章 优良自交系杂种优势利用 | 第46-56页 |
1 试验材料 | 第46页 |
2 试验方法 | 第46-48页 |
·杂交组合的配制 | 第46-47页 |
·田间试验设计 | 第47页 |
·田间调查性状的时期及标准 | 第47页 |
·果实品质性状的测定 | 第47-4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8-54页 |
·产量结果与分析 | 第48页 |
·果实性状 | 第48-49页 |
·品质性状 | 第49-50页 |
·熟性 | 第50-51页 |
·株型和抗病性 | 第51-52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52-54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4页 |
·田间青枯病发病率高的原因 | 第54页 |
·主成分分析的利用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 | 第60-64页 |
附录一 植物DNA的小量法提取程序 | 第60-61页 |
附录二 番茄性状调查的标准和方法 | 第61-63页 |
附录三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