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国内外有关研究发展现状评述 | 第12-14页 |
·国外有关研究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有关研究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本文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 第16-19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概述 | 第19-31页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9-24页 |
·技术创新 | 第19-20页 |
·体制与机制 | 第20页 |
·技术创新体制 | 第20-21页 |
·技术创新机制 | 第21-23页 |
·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的关系 | 第23-24页 |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4-28页 |
·技术创新理论 | 第24-25页 |
·技术创新体制与机制理论 | 第25-28页 |
·技术创新模式概述 | 第28-31页 |
·国外技术创新模式 | 第28-29页 |
·国内技术创新模式 | 第29-31页 |
第三章 辽宁企业技术创新及其体制与机制现状 | 第31-41页 |
·辽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现状 | 第31-32页 |
·辽宁企业技术创新体制与机制现状 | 第32-34页 |
·辽宁企业体制机制与技术创新的相互关系分析 | 第34-41页 |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政策影响因素分析 | 第34-35页 |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自身影响因素分析 | 第35-37页 |
·企业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的相互关系 | 第37-41页 |
第四章 辽宁与典型企业技术创新及其体制机制的比较分析 | 第41-70页 |
·辽宁企业技术创新综合能力评价 | 第41-56页 |
·辽宁企业技术创新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1-44页 |
·辽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 | 第44-54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4-56页 |
·国外典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及其体制与机制 | 第56-60页 |
·美国企业技术创新及其体制与机制 | 第56-57页 |
·日本企业技术创新及其体制与机制 | 第57-59页 |
·德国企业技术创新及其体制与机制 | 第59-60页 |
·国内典型省市企业技术创新及其体制与机制 | 第60-63页 |
·江苏省企业技术创新及其体制与机制 | 第61-62页 |
·北京市企业技术创新及其体制与机制 | 第62-63页 |
·辽宁与典型企业技术创新及其体制机制的差异 | 第63-70页 |
·技术创新能力的比较 | 第63-66页 |
·体制的比较 | 第66-67页 |
·机制的比较 | 第67-70页 |
第五章 加快辽宁企业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重构设计及实施对策 | 第70-91页 |
·重构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 第70-71页 |
·重构设计的目标 | 第70页 |
·重构设计的原则 | 第70-71页 |
·辽宁企业技术创新体制与机制的重构设计 | 第71-84页 |
·辽宁企业技术创新宏观体制机制的重构设计 | 第71-75页 |
·辽宁企业自身技术创新体制机制的重构设计 | 第75-84页 |
·体制机制重构设计的实施对策 | 第84-91页 |
·政府方面的实施对策 | 第84-88页 |
·企业自身方面的实施对策 | 第88-91页 |
第六章 沈阳市铁西新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体制机制的例证分析 | 第91-100页 |
·案例背景 | 第91-92页 |
·技术创新情况 | 第92-94页 |
·技术创新体制机制情况分析 | 第94-97页 |
·宏观体制机制情况分析 | 第94-95页 |
·企业自身方面体制机制情况 | 第95-97页 |
·小结与建议 | 第97-100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4页 |
附录A 全国各省市2007 年技术创新综合能力指标值 | 第104-110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