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昆线小得江滑坡机理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论文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15页 |
·论文研究目标 | 第15页 |
·国内外研究内容 | 第15页 |
·论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15-16页 |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定性分析小得江滑坡滑动机理 | 第17-23页 |
·自然地理及工程概况 | 第17-18页 |
·自然地理 | 第17页 |
·工程概况 | 第17-18页 |
·地质构造孕育滑坡的地质条件 | 第18-20页 |
·地形地貌促使滑坡形成发育 | 第20页 |
·地层岩性为滑坡提供了物质基础 | 第20页 |
·水文地质情况 | 第20-21页 |
·人为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 第21页 |
·通过定性分析小得江滑坡总结小得江滑坡机理 | 第21-23页 |
第3章 小得江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的敏感性析 | 第23-30页 |
·敏感性分析公式推导 | 第23-24页 |
·小得江滑坡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与计 | 第24-29页 |
·密度的敏感性分析计算 | 第25-26页 |
·黏聚力的敏感性分析计算 | 第26-27页 |
·内摩擦角的敏感性分析计算 | 第27-28页 |
·滑体中地下水水位的敏感性分析计算 | 第28-29页 |
·小得江滑坡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总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小得江滑坡下滑推力和稳定性算 | 第30-39页 |
·小得江Ⅰ号滑坡下滑推力及稳定性计算 | 第34-35页 |
·小得江Ⅱ号滑坡下滑推力及稳定性计算 | 第35-37页 |
·小得江Ⅲ号滑坡下滑推力及稳定性计算 | 第37-39页 |
第5章 小得江滑坡物理模型验 | 第39-57页 |
·物理模型实验的相似理论 | 第39-41页 |
·小得江滑坡底摩擦实验 | 第41-47页 |
·底摩擦实验原理 | 第41页 |
·小得江滑坡底摩擦实验设备及实验材料 | 第41-43页 |
·小得江滑坡底摩擦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小得江滑坡底摩擦实验分析及机理研究 | 第44-47页 |
·小得江滑坡底摩擦实验机理分析总结 | 第47页 |
·小得江滑坡物理模型实验 | 第47-57页 |
·小得江滑坡物理模型实验原理 | 第47-48页 |
·小得江滑坡物理模型实验目的 | 第48页 |
·小得江滑坡物理模型实验仪器和材料 | 第48-50页 |
·小得江滑坡物理模型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小得江滑坡物理模型实验与分析 | 第51-56页 |
·小得江滑坡物理模型实验结果及机理总结 | 第56-57页 |
第6章 小得江滑坡数值模拟及静力分析 | 第57-67页 |
·小得江滑坡岩土物理力学参数 | 第57-58页 |
·小得江滑坡滑体部分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 | 第57页 |
·小得江滑坡滑床部分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 | 第57页 |
·小得江滑坡滑带部分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 | 第57-58页 |
·基本模型 | 第58-59页 |
·计算参数 | 第59页 |
·不同坡角和坡高的小得江滑坡的静力对比分析 | 第59-62页 |
·天然状态下与暴雨状态下坡体的静力对比分析 | 第62-64页 |
·天然状态下与地震荷载作用下坡体的静力对比分析 | 第64-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