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骨干亲本及其衍生系重要生理性状演变规律研究
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5页 |
1 引言 | 第15-27页 |
·目的意义 | 第15-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7页 |
·玉米自交系的种质基础 | 第16-18页 |
·玉米自交系农艺性状 | 第18-21页 |
·玉米自交系的植株性状 | 第18-19页 |
·玉米自交系的产量构成 | 第19-21页 |
·玉米自交系叶片生理特性 | 第21-27页 |
·玉米自交系光合特性 | 第21-24页 |
·玉米自交系的氮素利用 | 第24-25页 |
·玉米自交系的酶学变化 | 第25-2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7-33页 |
·试验材料 | 第27-29页 |
·试验设计 | 第29页 |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29-32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2-3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3-69页 |
·黄早四及其衍生系的演变规律 | 第33-42页 |
·农艺性状 | 第33-36页 |
·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 | 第33-34页 |
·生育进程 | 第34页 |
·植株性状 | 第34-36页 |
·抗病性 | 第36页 |
·生理特性 | 第36-39页 |
·光合特性 | 第36-38页 |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 第38-39页 |
·氮素的利用效率 | 第39页 |
·生态适应性 | 第39-42页 |
·产量性状的适应性 | 第39-40页 |
·植株性状的适应性 | 第40-42页 |
·Mo17 及其衍生系的演变规律 | 第42-50页 |
·农艺性状 | 第42-45页 |
·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 | 第42页 |
·生育进程 | 第42-43页 |
·植株性状 | 第43-44页 |
·抗病性 | 第44-45页 |
·生理特性 | 第45-48页 |
·光合特性 | 第45-47页 |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 第47页 |
·氮素利用效率 | 第47-48页 |
·生态适应性 | 第48-50页 |
·产量性状的适应性 | 第48-49页 |
·植株性状的适应性 | 第49-50页 |
·掖478 及其衍生系的演变规律 | 第50-56页 |
·农艺性状 | 第50-52页 |
·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 | 第50页 |
·生育进程 | 第50-51页 |
·植株性状 | 第51-52页 |
·抗病性 | 第52页 |
·生理特性 | 第52-54页 |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 第52-53页 |
·氮素利用效率 | 第53-54页 |
·生态适应性 | 第54-56页 |
·产量性状的适应性 | 第54-55页 |
·植株性状的适应性 | 第55-56页 |
·骨干亲本与其杂交种的演变规律 | 第56-69页 |
·农艺性状 | 第56-61页 |
·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 | 第56-57页 |
·生育进程 | 第57-58页 |
·植株性状 | 第58-60页 |
·抗病性 | 第60-61页 |
·生理特性 | 第61-65页 |
·光合特性 | 第61-63页 |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 第63-64页 |
·氮素利用效率 | 第64-65页 |
·生态适应性 | 第65-69页 |
·产量性状的适应性 | 第65-66页 |
·植株性状的适应性 | 第66-69页 |
4 讨论 | 第69-74页 |
·骨干亲本及其衍生系光合特性的演变规律 | 第69-70页 |
·骨干亲本及其衍生系产量与干物质积累的演变规律 | 第70-72页 |
·骨干亲本及其衍生系的产量性状的演变规律 | 第70-71页 |
·骨干亲本及其衍生系的物质积累的演变规律 | 第71-72页 |
·骨干亲本及其衍生系的生态适应性 | 第72-74页 |
·产量性状的生态适应性 | 第72-73页 |
·植株性状的生态适应性 | 第73-74页 |
5 结论 | 第74-76页 |
·骨干亲本及其衍生系光合特性的变化 | 第74页 |
·骨干亲本及其衍生系产量与干物质积累的变化 | 第74-75页 |
·骨干亲本及其衍生系的生态适应性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