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7页 |
ABSTRACT | 第17-21页 |
导论 | 第21-48页 |
第一节 关于论文选题 | 第21-32页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21-23页 |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三、关于诠释者与诠释文本 | 第25-27页 |
四、论文框架 | 第27-31页 |
五、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31-32页 |
第二节 诠释学理论概说 | 第32-40页 |
一、"前诠释学"阶段 | 第33-34页 |
二、"作者中心论"诠释学 | 第34-36页 |
三、"读者中心论"诠释学 | 第36-38页 |
四、"文本中心论"诠释学 | 第38-40页 |
第三节 诠释学理论与古代文学经典诠释 | 第40-48页 |
一、认识论诠释学与古代文学经典诠释 | 第40-42页 |
二、本体论诠释学与古代文学经典诠释 | 第42-44页 |
三、诠释学理论与古代文学经典的大众化诠释 | 第44-45页 |
四、如何将诠释学理论应用于古代文学经典诠释实践 | 第45-48页 |
上编 《三国演义》诠释史总论 | 第48-118页 |
第一章 《三国演义》何以成为古代文学经典 | 第48-53页 |
一、漫长的成书过程和广泛的题材来源 | 第48-50页 |
二、作者视域的宽广 | 第50-51页 |
三、历代读者的诠释 | 第51-53页 |
第二章 明清时期《三国演义》诠释 | 第53-77页 |
第一节 《三国演义》在明清时期的诠释情境 | 第53-63页 |
一、明清时期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及其向小说领域的渗透 | 第53-57页 |
二、明清时期的学术文化思潮及其向小说领域的渗透 | 第57-60页 |
三、明清时期《三国演义》的传播情况 | 第60-63页 |
第二节 明清时期《三国演义》诠释 | 第63-77页 |
一、小说评点 | 第63-68页 |
二、小说序跋、文人笔记 | 第68-75页 |
三、清人对《三国演义》诠释的谨慎态度 | 第75-77页 |
第三章 近现代《三国演义》诠释 | 第77-95页 |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之前《三国演义》诠释 | 第77-85页 |
一、清末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 | 第77-79页 |
二、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文学观念的变迁 | 第79-82页 |
三、新文化运动之前对《三国演义》的诠释 | 第82-84页 |
四、新文化运动之前《三国演义》诠释的基本特征 | 第84-85页 |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影响下《三国演义》诠释 | 第85-95页 |
一、新文化运动的两大主题 | 第85-88页 |
二、胡适等人对《三国演义》的批判、否定 | 第88-91页 |
三、整理国故运动中对《三国演义》的考证 | 第91-92页 |
四、马克思主义在《三国演义》诠释中的初步应用 | 第92-95页 |
第四章 建国以后《三国演义》诠释 | 第95-118页 |
第一节 建国十七年(1949—1966)《三国演义》诠释 | 第95-105页 |
一、建国初期的政治运动与思想改造运动 | 第95-97页 |
二、毛泽东的文艺思想 | 第97-100页 |
三、建国十七年《三国演义》诠释的主要观点 | 第100-104页 |
四、建国十七年《三国演义》诠释的基本特征 | 第104-105页 |
第二节 新时期以来《三国演义》的多元化诠释 | 第105-118页 |
一、新时期以来自由、开放的诠释环境 | 第105-108页 |
二、新时期以来《三国演义》的多元化诠释 | 第108-118页 |
下编 《三国演义》诠释史分论 | 第118-203页 |
第一章 《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诠释 | 第118-138页 |
第一节 "拥刘反曹"思想的流变 | 第118-122页 |
一、代表社会上层统治阶级意志的层面 | 第118-119页 |
二、民间这一代表社会下层意志的层面 | 第119-122页 |
第二节 明清时期对《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的诠释 | 第122-128页 |
一、明代对《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的诠释 | 第122-125页 |
二、清人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拥刘反曹"倾向性的加强 | 第125-128页 |
第三节 胡适等人对《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的批判 | 第128-131页 |
一、胡适、钱玄同对"拥刘反曹"思想的批判 | 第128-129页 |
二、胡适、钱玄同批判"拥刘反曹"思想的原因分析 | 第129-131页 |
第四节 建国初期对《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的诠释 | 第131-134页 |
一、侧重肯定说 | 第131-133页 |
二、侧重否定说 | 第133页 |
三、兼有肯定和否定说 | 第133-134页 |
第五节 新时期以来对《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的诠释 | 第134-138页 |
一、追溯"拥刘反曹"思想的历史渊源 | 第135-137页 |
二、"拥刘反曹"思想的文化学诠释 | 第137-138页 |
第二章 《三国演义》"实用"诠释 | 第138-153页 |
第一节 《三国演义》——民族智慧的结晶 | 第138-140页 |
第二节 明清时期对《三国演义》的"实用"诠释 | 第140-145页 |
一、明清时期对《三国演义》伦理道德教化功能的应用 | 第140-143页 |
二、明清之际各方力量对《三国演义》智谋、兵法的应用 | 第143-145页 |
第三节 毛泽东对《三国演义》的"实用"诠释 | 第145-148页 |
一、对《三国演义》战略、战术的灵活运用和理论升华 | 第145-146页 |
二、军事和政治外交中对《三国演义》的应用 | 第146-148页 |
第四节 新时期以来对《三国演义》的"实用"诠释 | 第148-153页 |
一、概括、总结《三国演义》中的谋略 | 第149页 |
二、《三国演义》中的人才学 | 第149-151页 |
三、《三国演义》中的军事学 | 第151-153页 |
第三章 关羽形象诠释 | 第153-172页 |
第一节 《三国演义》成书之前关羽形象的流变 | 第153-157页 |
一、历史记载中的关羽形象 | 第153-154页 |
二、关羽宗教形象的确立 | 第154-155页 |
三、民间关羽形象的演变 | 第155-157页 |
第二节 透过明清时期的关羽崇拜看关羽形象诠释 | 第157-164页 |
一、明清统治者对关羽的崇祀 | 第157-159页 |
二、明清时期民间的关羽信仰 | 第159-160页 |
三、透过明清时期的关羽崇拜看关羽形象诠释 | 第160-164页 |
第三节 毛宗岗对关羽形象的诠释 | 第164-166页 |
一、毛宗岗对关羽形象的至高评价 | 第164-165页 |
二、毛宗岗崇尚关羽形象的原因分析 | 第165-166页 |
第四节 20世纪以来对关羽形象的诠释 | 第166-172页 |
一、20世纪初对关羽形象的诠释 | 第167-168页 |
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关羽形象的诠释 | 第168-170页 |
三、新时期以来对关羽形象的诠释 | 第170-172页 |
第四章 曹操形象诠释 | 第172-187页 |
第一节 《三国演义》成书之前曹操形象的流变 | 第172-173页 |
第二节 毛宗岗对曹操形象的诠释 | 第173-176页 |
一、毛宗岗对曹操形象的两面性认识 | 第173-174页 |
二、毛宗岗对曹操形象的否定性评价 | 第174-176页 |
第三节 20世纪以来对曹操形象的诠释 | 第176-187页 |
一、20世纪初对曹操形象的诠释 | 第176-177页 |
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曹操形象的诠释 | 第177-178页 |
三、"替曹操翻案"讨论中对曹操形象的诠释 | 第178-180页 |
四、"文革"中对曹操形象的诠释 | 第180-183页 |
五、新时期以来对曹操形象的诠释 | 第183-187页 |
第五章 诸葛亮形象诠释 | 第187-203页 |
第一节 《三国演义》成书之前诸葛亮形象的流变 | 第187-189页 |
第二节 叶昼、毛宗岗对诸葛亮形象的不同诠释 | 第189-196页 |
一、叶昼、毛宗岗对诸葛亮形象的不同评价 | 第189-193页 |
二、叶昼、毛宗岗对诸葛亮形象不同评价的原因分析 | 第193-196页 |
第三节 20世纪以来对诸葛亮形象的诠释 | 第196-203页 |
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诸葛亮形象的诠释 | 第197-198页 |
二、新时期以来对诸葛亮形象的诠释 | 第198-203页 |
结语 | 第203-206页 |
参考文献 | 第206-218页 |
致谢 | 第218-21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219-22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