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一、绪论 | 第13-22页 |
(一) 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 第13-14页 |
(二) 公共政策与社会性别的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1、社会性别研究的总体现状 | 第14-16页 |
2、公共政策领域内社会性别研究的现状 | 第16-19页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二、社会性别理论简介 | 第22-26页 |
(一) 社会性别概念的产生 | 第22-23页 |
(二) 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 | 第23-25页 |
(三) 社会性别概念的本质 | 第25-26页 |
三、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交叉研究的原因 | 第26-34页 |
(一) 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的相互关系 | 第26-29页 |
1、社会性别问题需要公共政策调整 | 第26-28页 |
2、公共政策需要关注社会性别领域 | 第28-29页 |
(二) 社会性别视角下公共政策的表现 | 第29-31页 |
(三) 公共政策视角下社会性别的内涵 | 第31-34页 |
1、自然性别是社会性别研究的起点 | 第31-32页 |
2、女性群体是社会性别研究的切入点 | 第32页 |
3、性别歧视是社会性别研究的重点 | 第32-34页 |
四、新公共政策社会性别分析框架的产生 | 第34-43页 |
(一) 经典社会性别分析框架简介 | 第34-40页 |
1、哈佛分析框架和以人为本的计划 | 第34-36页 |
2、摩塞框架 | 第36-37页 |
3、能力与脆弱性分析框架 | 第37-38页 |
4、社会关系分析法 | 第38-40页 |
(二) 构建新分析框架的思路 | 第40-43页 |
1、构建新框架的目的 | 第40-41页 |
2、新框架的基本构成 | 第41-43页 |
五、公共政策社会性别分析框架的内容 | 第43-62页 |
(一) 社会性别问题的界定 | 第43-47页 |
1、一般政策问题概述 | 第43-44页 |
2、社会性别问题与公共政策问题的联系 | 第44-45页 |
3、界定社会性别问题的方法 | 第45-47页 |
(二) 公共政策社会性别目标的确定 | 第47-50页 |
1、社会性别总目标是平等和差异的均衡 | 第48-49页 |
2、社会性别具体目标是女性权益增量和男性权益存量的两向发展 | 第49-50页 |
(三) 社会性别方案的制定 | 第50-56页 |
1、制定方案前的准备工作 | 第51-52页 |
2、制定方案的最优目标是“过程”优于“结果” | 第52-53页 |
3、方案形成要考虑的因素和方法 | 第53-56页 |
(四) 社会性别方案的比较和择定 | 第56-62页 |
1、一般政策方案择优和评估的方法 | 第56-57页 |
2、选定社会性别方案的导向 | 第57-58页 |
3、动态博弈作为社会性别方案选择的方法 | 第58-60页 |
4、妇女参与决策成为社会性别方案择优的主体 | 第60-62页 |
六、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9-7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