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膨润土颗粒的制备及其脱色效果研究

CONTENTS第1-10页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5页
第1章 引言第15-22页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5-16页
   ·文献综述第16-19页
     ·粉状膨润土的颗粒化及其应用第17-18页
       ·膨润土的颗粒化及改性研究第17-18页
       ·改性膨润土的颗粒化研究第18页
     ·展望第18-19页
   ·膨润土的结构性能第19-20页
   ·本论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主要研究内容第20页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第20-22页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22-32页
   ·药剂和材料第22-24页
     ·实验药剂第22-23页
     ·仪器和设备第23-24页
   ·实验方法第24-32页
     ·改性膨润土颗粒第24-25页
       ·多孔膨润土颗粒的制备第24页
       ·有机物组分含量的测定第24页
       ·改性实验第24-25页
     ·酸化膨润土颗粒第25-26页
       ·污泥膨润土颗粒的制备第25页
       ·有机物组分含量的测定第25页
       ·酸化污泥膨润土颗粒的制备第25页
       ·污泥基本特性的测定第25-26页
     ·颗粒的性能表征第26页
     ·模拟染料废水的配制及脱色实验第26-28页
     ·模拟染料废水的吸附动力学实验及模型第28-30页
     ·模拟染料废水的吸附热力学实验及模型第30-32页
第3章 阳离子聚合物膨润土颗粒的制备研究第32-43页
   ·多孔膨润土颗粒的制备研究第32-37页
     ·焙烧温度对烧失量的影响第32-33页
     ·焙烧时间对烧失量的影响第33-34页
     ·不同配料比对烧失量的影响第34-35页
     ·正交实验法测定造粒条件第35-37页
   ·膨润土颗粒的改性研究第37-40页
     ·改性剂初始浓度对脱色性能的影响第37-38页
     ·改性温度对脱色性能的影响第38页
     ·改性时间对脱色性能的影响第38-39页
     ·改性剂溶液pH对脱色性能的影响第39-40页
   ·酸化污泥膨润土颗粒的表征及形貌第40-42页
     ·比表面积和吸附量的测定第40-41页
     ·结构表征第41-42页
   ·小结第42-43页
第4章 酸化污泥膨润土颗粒的制备研究第43-53页
   ·污泥膨润土颗粒的制备研究第44-47页
     ·焙烧温度对烧失量的影响第44-45页
     ·焙烧时间对烧失量的影响第45页
     ·污泥含量对烧失量的影响第45-47页
   ·污泥膨润土颗粒活化过程影响因素第47-49页
     ·活化剂对染料脱色效果的影响第47页
     ·不同固液比对染料脱色效果的影响第47-48页
     ·不同硫酸初始浓度对染料脱色效果的影响第48-49页
     ·酸活化温度对染料脱色效果的影响第49页
     ·酸活化时间对染料脱色效果的影响第49页
   ·不同颗粒吸附剂对染料脱色效果的影响第49-50页
   ·酸化污泥膨润土颗粒的表征及形貌第50-51页
     ·性能表征第50-51页
     ·结构表征第51页
   ·酸化污泥膨润土颗粒经济价值分析第51-52页
   ·小结第52-53页
第5章 改性膨润土颗粒的脱色效果研究第53-65页
   ·改性膨润土颗粒对染料的脱色效果研究第53-55页
     ·投加量对脱色效果的影响第53-54页
     ·体系pH对阳离子聚合物/膨润土颗粒吸附染料的影响第54-55页
       ·pH对活性染料脱色效果的影响第54-55页
       ·pH对分散染料脱色效果的影响第55页
   ·吸附热力学第55-59页
     ·染料的吸附等温线第56-58页
     ·四种染料的吸附等温线分析第58-59页
   ·吸附动力学及活化能分析第59-63页
   ·小结第63-65页
第6章 酸化污泥膨润土颗粒的脱色效果研究第65-71页
   ·酸化污泥膨润土颗粒对活性翠兰的吸附研究第65-66页
     ·溶液pH对活性翠兰脱色效果的影响第65-66页
     ·投加量对脱色效果的影响第66页
   ·吸附动力学及活化能分析第66-68页
   ·酸化污泥膨润土颗粒对活性翠兰的吸附热力学研究第68-70页
   ·小结第70-71页
第7章 结论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80页
致谢第80-8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81-82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缺氧—好氧生物脱氮过程中N2O的逸出规律研究
下一篇:泰山云雾水化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