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端子件级进模的冲裁质量与磨损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 ·引言 | 第9页 |
| ·连接器端子级进模具的应用 | 第9-12页 |
| ·端子件冲裁级进模的研究难点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端子件级进模冲裁工艺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端子件级进模的模具磨损及检测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端子件冲裁级进模的设计基础 | 第18-30页 |
| ·冲裁变形的概述 | 第18-21页 |
| ·冲裁成形的力学特点 | 第18-19页 |
| ·变形体的应力应变分析 | 第19-20页 |
| ·板料冲裁成形的过程 | 第20-21页 |
| ·冲裁件断面质量的判断依据 | 第21-23页 |
| ·冲裁断面的组成形式 | 第21-22页 |
| ·光亮带的计算方式 | 第22-23页 |
| ·冲裁过程中的磨损分析 | 第23-26页 |
| ·冲裁模具的磨损种类 | 第23-24页 |
| ·冲裁过程中的摩擦分析 | 第24-26页 |
| ·端子件冲裁级进模设计基础 | 第26-29页 |
| ·冲裁精度的确定依据 | 第27页 |
| ·冲裁表面质量的确定依据 | 第27页 |
| ·冲裁凸模设计依据 | 第27-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多工艺参数组合下的冲裁试验研究 | 第30-46页 |
| ·概述 | 第30页 |
| ·试验条件与准备 | 第30-34页 |
| ·试件材料 | 第30页 |
| ·试件排样方案 | 第30-31页 |
| ·端子件级进模的模具结构 | 第31-33页 |
| ·凸模刃口设计与装配结构 | 第33-34页 |
| ·导向导柱结构设计 | 第34页 |
| ·冲床基本参数 | 第34页 |
| ·测量仪器 | 第34页 |
| ·试验方法 | 第34-39页 |
| ·试验设计方法简介 | 第34-36页 |
| ·试验工艺参数的确定 | 第36-38页 |
| ·正交表的构造 | 第38-39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9-45页 |
| ·结果分析方法 | 第39-42页 |
| ·各工艺参数对断面质量的影响 | 第42-44页 |
| ·正交优化后的工艺组合 | 第44-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四章 多工艺参数组合下的凸模磨损试验研究 | 第46-54页 |
| ·引言 | 第46页 |
| ·试验条件与准备 | 第46-48页 |
| ·冲裁凸模试验材料 | 第46页 |
| ·试验原理 | 第46-47页 |
| ·试验仪器 | 第47-48页 |
| ·试验内容 | 第48-50页 |
| ·试验参数的设置 | 第48页 |
| ·试验方案 | 第48-50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0-53页 |
| ·冲裁间隙值对凸模磨损的影响 | 第51-52页 |
| ·刃口圆角半径对凸模磨损的影响 | 第52页 |
| ·凸模加工粗糙度对凸模磨损的影响 | 第52-53页 |
| ·冲裁速度对凸模磨损的影响 | 第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五章 端子件级进模的凸模磨损预测研究 | 第54-63页 |
| ·引言 | 第54页 |
| ·基于最小平方法的凸模磨损的检测方法 | 第54-58页 |
| ·最小平方法简介 | 第54页 |
| ·基于最小平方法的凸模磨损检测计算 | 第54-58页 |
|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凸模磨损预测 | 第58-60页 |
| ·灰色系统理论 | 第58页 |
| ·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58-60页 |
| ·计算过程 | 第60页 |
| ·模型应用 | 第60-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及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