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配气机构优化改进设计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0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发动机配气机构技术现状 | 第16-19页 |
·顶置凸轮轴式配气机构 | 第16-17页 |
·多气门配气机构 | 第17页 |
·可变配气系统技术 | 第17-19页 |
·课题来源及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2章 配气凸轮设计及配气机构计算分析 | 第20-31页 |
·配气凸轮设计 | 第20-30页 |
·配气凸轮设计准则 | 第20-23页 |
·配气机构优化设计模型 | 第23-25页 |
·配气凸轮优化设计方法 | 第25-29页 |
·配气凸轮结构形式及特点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配气机构模型建立及模拟计算 | 第31-48页 |
·配气机构模拟计算模型 | 第31-34页 |
·配气机构运动学模型 | 第31页 |
·配气机构动力学计算模型 | 第31-33页 |
·配气机构软件计算方法 | 第33-34页 |
·配气机构建模及参数设置 | 第34-38页 |
·配气机构模型的建立 | 第34-36页 |
·模型参数设置 | 第36-38页 |
·原机配气机构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 | 第38-47页 |
·原机进、排气凸轮型线评价及运动学分析 | 第38-39页 |
·原机进、排气凸轮型线评价及运动学分析详述 | 第39-43页 |
·原机配气机构动力学分析 | 第43-46页 |
·原机配气机构分析总结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配气凸轮型线改进设计 | 第48-58页 |
·配气机构性能分析 | 第48-49页 |
·进气部分 | 第48页 |
·排气部分 | 第48-49页 |
·配气凸轮型线改进设计方法 | 第49-53页 |
·缓冲段的设计 | 第49-50页 |
·工作段的设计 | 第50-53页 |
·配气凸轮型线改进设计 | 第53-57页 |
·缓冲段的设计 | 第53页 |
·工作段的设计 | 第53-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新设计凸轮型线评价及运动学动力学分析 | 第58-68页 |
·新设计的进、排气凸轮型线评价及运动学分析 | 第58-62页 |
·采用新设计凸轮型线后配气机构的主要参数 | 第58-59页 |
·新设计的进、排气凸轮型线评价及运动学分析详述 | 第59-62页 |
·换新型线后配气机构动力学分析 | 第62-65页 |
·气门的动力学升程、速度、加速度和落座力 | 第62-64页 |
·动力学凸轮与挺柱接触应力 | 第64页 |
·气门弹簧动力学特性 | 第64-65页 |
·原机与改型线后对比分析 | 第65-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6章 发动机性能模拟计算 | 第68-74页 |
·原机性能参数及优化后目标要求 | 第68页 |
·性能计算模型建立 | 第68-72页 |
·进、排气管道建模 | 第69页 |
·进、排气道和进、排气门建模 | 第69-70页 |
·配气相位设定 | 第70-71页 |
·模型标定 | 第71-72页 |
·原机和优化后性能对比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4-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