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6-9页 |
·开发PWDebug系统的背景 | 第6页 |
·开发PWDebug系统的意义 | 第6-7页 |
·PWDebug系统通信协议概述 | 第7页 |
·PWHost协议 | 第7页 |
·I2C_S协议 | 第7页 |
·本文的工作与组织 | 第7-9页 |
第二章 PWDebug系统相关技术分析 | 第9-15页 |
·通信协议通用设计 | 第9-10页 |
·系统UI设计的概述 | 第10-13页 |
·C++语言的继承性和多态性 | 第13页 |
·PWDebug系统相关技术使用分析 | 第13-15页 |
第三章 PWDebug系统需求与总体设计 | 第15-20页 |
·当前系统现状分析 | 第15-16页 |
·当前系统的不足之处 | 第15页 |
·系统通信模块的不足之处 | 第15页 |
·系统数据处理模块的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PWDebug系统新解决方案分析 | 第16-17页 |
·通信模块新的解决方案 | 第16页 |
·数据处理模块新的解决方案 | 第16-17页 |
·PWDebug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17-20页 |
·系统数据流程图 | 第17-18页 |
·系统操作流程图 | 第18-20页 |
第四章 通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第20-45页 |
·PW Host协议通信模块概述 | 第20-34页 |
·原PWHost协议介绍 | 第21-22页 |
·改进后的PW Host协议概要设计 | 第22-23页 |
·改进后的PW Host协议详细实现 | 第23-29页 |
·改进后的PW Host协议通信模块构架 | 第29-30页 |
·改进后的PW Host协议通信模块发送方逻辑及具体实现 | 第30-32页 |
·改进后的PW Host协议通信模块类设计 | 第32-34页 |
·I2C_S协议通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第34-45页 |
·I2C_S协议概要设计 | 第34-37页 |
·I2C_S协议详细设计与实现 | 第37-41页 |
·I2C_S协议通信设计基本要求 | 第41页 |
·I2C_S协议通信模块构架及逻辑 | 第41-42页 |
·I2C_S协议通信模块具体实现 | 第42-44页 |
·I2C_S协议通信模块类设计 | 第44-45页 |
第五章 数据存取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第45-49页 |
·Target Chip寄存器描述信息 | 第45-47页 |
·pag文件格式及内容组织 | 第45-46页 |
·map文件格式及内容组织 | 第46-47页 |
·PW Host协议信息 | 第47页 |
·Target Chip寄存器内容信息 | 第47-48页 |
·数据存取模块逻辑和具体实现 | 第48-49页 |
第六章 UI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第49-56页 |
·PWDebug系统UI设计分析 | 第49页 |
·PWDebug系统的用户类型分析 | 第49页 |
·PWDebug系统用户进行的数据操作 | 第49页 |
·PWDebug系统用户界面设计 | 第49-51页 |
·Target Chip寄存器数据读写操作界面设计 | 第49-50页 |
·PW Host协议下的Event协议包发送和接收界面设计 | 第50页 |
·命令行方式下的内存地址的读写 | 第50-51页 |
·PWDebug系统用户界面实现 | 第51-56页 |
·Target Chip寄存器数据读写操作界面实现 | 第51-52页 |
·Event协议包发送的界面实现 | 第52页 |
·命令行方式下的界面实现 | 第52-56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6-58页 |
·PWDebug系统总结 | 第56页 |
·新PWDebug系统存在的问题 | 第56-57页 |
·PWDebug系统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