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与应急避难场所结合设计初探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5-17页 |
·方法论层面 | 第15-16页 |
·具体操作层面 | 第16页 |
·课题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研究的目标 | 第17页 |
·预期成果 | 第17-18页 |
第2章 国外应急避难型公园的渊源及现状 | 第18-26页 |
·国外情况简述 | 第18页 |
·日本“防灾公园”介绍 | 第18-23页 |
·“防灾公园”的背景 | 第18-19页 |
·“防灾公园”的分类 | 第19-20页 |
·“防灾公园”的建设情况 | 第20-21页 |
·三木“防灾公园”案例分析 | 第21-23页 |
·“防灾公园”情况小结 | 第23页 |
·其它国家应急避难场所 | 第23-25页 |
·其它国家情况简介 | 第23-24页 |
·公园中的防灾庇护所设计 | 第24-25页 |
·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国内应急避难型公园研究应用现状 | 第26-32页 |
·国内情况概述 | 第26-27页 |
·北京应急避难型公园案例分析 | 第27-31页 |
·情况简介与功能定位 | 第27-28页 |
·元大都垣遗址公园 | 第28-29页 |
·曙光防灾教育公园 | 第29-31页 |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 第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应急避难型公园设计理论探讨 | 第32-37页 |
·应急避难型公园的选址 | 第32-34页 |
·地质环境的评定 | 第32页 |
·自然环境的评定 | 第32-33页 |
·人工环境的评定 | 第33-34页 |
·公园与应急避难场所结合的特性 | 第34页 |
·应急避难型公园的原则 | 第34-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5章 现有公园在应急避难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7-42页 |
·现有公园在应急避难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7-40页 |
·对应急避难型公园设计的几点建议 | 第40-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第6章 理想的应急避难型公园 | 第42-67页 |
·公园的等级及防灾区域 | 第42-44页 |
·理想模型的建立 | 第44-46页 |
·人工设施配置 | 第46-61页 |
·公园中的防灾设施配置 | 第46-47页 |
·公园防灾基本设施配置细分 | 第47-49页 |
·公园防灾基本设施配置概要 | 第49-59页 |
·其他可变换的公园设施细分 | 第59-60页 |
·其他可变换的公园设施概要 | 第60-61页 |
·自然景观利用 | 第61-67页 |
·自然山的利用和改造 | 第61-62页 |
·自然植物的配置与选择 | 第62-67页 |
第7章 重庆江津区鼎山公园设计 | 第67-73页 |
·情况简介与功能定位 | 第67-68页 |
·总体布局情况分析 | 第68-69页 |
·功能分区 | 第69-70页 |
·防灾配套设施 | 第70-72页 |
·小结 | 第72-73页 |
总结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