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3-22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滴灌技术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滴灌技术的优点 | 第15-16页 |
·滴灌技术存在问题 | 第16-17页 |
·无压地下灌溉技术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无压地下灌溉技术提出的技术背景和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无压地下灌溉技术的国内外研究 | 第18页 |
·间接滴灌技术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间接滴灌技术提出的技术背景和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间接滴灌技术国内外研究 | 第19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0页 |
·无压地下灌溉技术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0页 |
·间接滴灌技术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页 |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无压地下灌溉技术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2-26页 |
·室内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22-23页 |
·供试土壤 | 第22页 |
·试验装置 | 第22页 |
·观测内容 | 第22-23页 |
·大田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23-24页 |
·试验概况 | 第23页 |
·试验设计与布置 | 第23-24页 |
·试验观测内容 | 第24页 |
·灌水均匀度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24-26页 |
·均质土内灌水均匀度试验 | 第24页 |
·空气中灌水均匀度试验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无压地下灌溉土壤入渗规律 | 第26-37页 |
·长时间序列时无压地下灌溉土壤入渗规律 | 第26-32页 |
·入渗时间和平均入渗速率 | 第26页 |
·累积入渗量随时间的动态变化 | 第26-27页 |
·湿润体最大湿润距离随时间的变化 | 第27-28页 |
·湿润体形状随时间的变化 | 第28-30页 |
·最大湿润体半径与供水压力关系 | 第30-31页 |
·湿润体特征值经验解 | 第31页 |
·灌水器出口直径和埋深对无压地下灌溉土壤湿润体特征值的影响 | 第31-32页 |
·不同灌溉水量和土壤类型时无压地下灌溉土壤入渗规律 | 第32-36页 |
·累积入渗量随时间的变化 | 第32-34页 |
·土壤湿润体形状随时间的变化 | 第34-35页 |
·土壤湿润体半径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无压地下灌溉土壤湿润体含水率与特征值模拟模型 | 第37-51页 |
·含水率模拟模型 | 第37-45页 |
·模型建立理论依据 | 第37-38页 |
·模型假定的验证 | 第38-41页 |
·模型建立与参数求解 | 第41页 |
·模型验证与分析 | 第41-43页 |
·含水率模型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应用 | 第43-45页 |
·土壤湿润体特征值模型 | 第45-50页 |
·土壤湿润体特征值模型的建立 | 第45-46页 |
·依据土壤湿润体特征值模型确定平均含水率的位置 | 第46-47页 |
·依据土壤湿润体特征值模型计算灌水定额 | 第47-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基于蒸发皿蒸发量的无压地下灌溉日光温室番茄灌溉制度研究 | 第51-68页 |
·无压地下灌溉日光温室番茄高产指标研究 | 第51-55页 |
·高产指标评价方法 | 第52-53页 |
·番茄高产指标 | 第53-55页 |
·灌溉水量对番茄产量、品质和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55-59页 |
·番茄产量与灌溉水利用效率 | 第55-56页 |
·番茄品质 | 第56-59页 |
·灌溉水量对番茄植株形态的影响 | 第59-61页 |
·灌溉水量对番茄茎高、茎粗的影响 | 第59-60页 |
·灌溉水量对番茄根系分布的影响 | 第60-61页 |
·土壤水势变化 | 第61-65页 |
·20cm 土层水势变化 | 第61-63页 |
·不同土层水势变化 | 第63-65页 |
·无压地下灌溉日光温室番茄灌水均匀度研究 | 第65-66页 |
·灌水均匀度评价方法 | 第65页 |
·无压地下灌溉技术在空气中和均质土壤中的灌水均匀度 | 第65-66页 |
·无压地下灌溉技术在非均质土壤中的灌水均匀度 | 第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六章 间接滴灌(砂洞)技术参数模型 | 第68-87页 |
·间接滴灌(砂洞)技术参数的水量平衡模型 | 第68-78页 |
·间接滴灌土壤入渗规律 | 第68页 |
·技术参数的水量平衡模型 | 第68-69页 |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69-71页 |
·边壁全封闭类型导水装置内入渗规律与模型验证 | 第71-74页 |
·边壁部分封闭类型导水装置入渗规律与模型验证 | 第74-78页 |
·间接滴灌(砂洞)技术参数的稳态模型 | 第78-84页 |
·间接滴灌(砂洞)技术参数稳态模型理论与建立 | 第79-80页 |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80-81页 |
·恒定水头井积水入渗规律 | 第81-82页 |
·间接滴灌土壤入渗规律 | 第82-83页 |
·饱和导水率的统计特征值 | 第83页 |
·模型验证 | 第83-84页 |
·间接滴灌(砂洞)技术参数模型修正 | 第84-85页 |
·间接滴灌(砂洞)技术参数的水量平衡模型和稳态模型对比分析 | 第84-85页 |
·修正模型的假定 | 第85页 |
·修正模型 | 第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七章 间接滴灌土壤湿润体特征参数 | 第87-100页 |
·砂洞滴灌土壤湿润体特征参数 | 第87-9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87-88页 |
·积水深度随时间的变化 | 第88页 |
·湿润体形状随时间的变化 | 第88-89页 |
·湿润体形状验证 | 第89-90页 |
·湿润锋最大湿润距离和湿润体体积 | 第90-91页 |
·湿润体内平均体积含水率增量随时间的变化 | 第91页 |
·砂沟滴灌技术参数模型 | 第91-9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92-93页 |
·二维Philip 模型验证与误差分析 | 第93-96页 |
·水量平衡模型验证与误差分析 | 第96-97页 |
·砂沟滴灌土壤湿润体特征参数 | 第97-98页 |
·湿润体形状随时间的变化 | 第97-98页 |
·湿润体内平均体积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 | 第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八章 稳态模型中土壤饱和导水率的测定与GREEN-AMPT 模型应用研究 | 第100-113页 |
·恒定水头井法测定土壤饱和导水率 | 第100-104页 |
·稳态入渗速率的确定方法 | 第100-101页 |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101页 |
·CD、TQER 和TER 三种方法确定的稳态入渗速率 | 第101-102页 |
·利用Philip 模型确定的稳态入渗速率 | 第102-103页 |
·田间土壤饱和导水率的求解 | 第103-104页 |
·恒定水头井入渗中GREEN-AMPT 模型的改进与验证 | 第104-112页 |
·模型的基本假定与建立 | 第105-106页 |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106-107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7-111页 |
·模型验证 | 第111-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九章 结论和建议 | 第113-115页 |
·结论 | 第113-114页 |
·建议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作者简介 | 第123-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