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纬度西太平洋硅藻席沉积时空分布及群落组成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33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硅藻席沉积研究现状 | 第10-26页 |
·“树荫群落”及其在输出中的作用 | 第10-12页 |
·成席硅藻生态学 | 第12-13页 |
·现有硅藻席沉积的发现区域及形成时间 | 第13-19页 |
·赤道太平洋 | 第15-16页 |
·南大洋 | 第16页 |
·北大西洋 | 第16页 |
·本格拉洋流系 | 第16-17页 |
·赤道大西洋 | 第17页 |
·南大西洋中部 | 第17-18页 |
·北太平洋 | 第18-19页 |
·现代大洋发现的成席硅藻群 | 第19-22页 |
·赤道太平洋 | 第19-20页 |
·南大洋 | 第20-22页 |
·硅藻席沉积形成机制的探讨 | 第22-25页 |
·巨型硅藻与锋面 | 第22-23页 |
·“秋季倾泻” | 第23-25页 |
·硅藻席沉积在古海洋学研究中的意义 | 第25-26页 |
·沉积硅藻研究现状 | 第26-32页 |
·选题依据和研究目的 | 第32-33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3-41页 |
·研究区地理地质概况 | 第33-38页 |
·地理位置 | 第33页 |
·海底地形 | 第33-36页 |
·构造背景 | 第36-37页 |
·沉积特征 | 第37-38页 |
·研究区水文气象特征 | 第38-41页 |
·水文特征 | 第38页 |
·洋流特征 | 第38-39页 |
·气象特征 | 第39-41页 |
第三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41-47页 |
·研究材料 | 第41-44页 |
·研究方法 | 第44-47页 |
·AMS~(14)C 测年 | 第44-46页 |
·硅藻鉴定统计分析方法 | 第46-47页 |
第四章 低纬度西太平洋硅藻席沉积 | 第47-59页 |
·成席硅藻的种类及生态特征 | 第50-53页 |
·硅藻席分布特征 | 第53-57页 |
·硅藻席年代特征 | 第57-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硅藻属种组成及介绍 | 第59-71页 |
·WPD 03 孔硅藻种属组成 | 第59-60页 |
·WPD 12 孔硅藻种属组成 | 第60页 |
·主要硅藻属种介绍 | 第60-70页 |
·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硅藻记录在古环境中的应用及响应 | 第71-90页 |
·主成份分析 | 第71-79页 |
·主成份分析基本原理 | 第71-72页 |
·主成分分析计算步骤 | 第72-7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4-79页 |
·Q 型因子分析 | 第79-89页 |
·Q 型因子分析原理及计算步骤 | 第79-8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1-89页 |
·小结 | 第89-90页 |
第七章 低纬度西太平洋硅藻席沉积的形成机制 | 第90-95页 |
·南极中层水的输入 | 第90-92页 |
·风尘供铁 | 第92-93页 |
·末次冰期硅藻席沉积对于全球碳循环的影响 | 第93-94页 |
·小结 | 第94-95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17页 |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论文 | 第117-118页 |
致谢 | 第118-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