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我国网络新闻传播的失范及其管理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引言第10-17页
 选题缘由第10-11页
 选题价值第11页
 国内外网络新闻传播研究现状第11-14页
 研究方法第14-15页
 特色与创新之处第15-17页
一、行走在现实与虚拟中,网络新闻传播置身于双重社会环境第17-25页
 (一) 网络媒体的定义第17-18页
 (二) 网络媒体对传统传播环境的影响第18-22页
  1. 网络媒体对传播渠道的影响第18-19页
  2. 网络媒体对传播者的影响第19-20页
  3. 网络媒体对信息内容的影响第20-21页
  4. 网络媒体对受众的影响第21页
  5. 网络媒体对传播效果及控制的影响第21-22页
 (三) 网络新闻传播置身的新传播环境:网络社会第22-25页
  1. 网络社会的概念及特征第22-24页
  2. 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第24-25页
二、我国的网络新闻传播及其失范与表现第25-39页
 (一) 我国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与特征第25-30页
  1. 我国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第25-27页
  2. 我国网络新闻传播的特征与优势第27-30页
 (二) 网络新闻传播的失范第30-31页
  1. 失范行为的界定第30页
  2. 网络新闻传播失范的特征第30-31页
 (三) 我国网络新闻传播失范的表现第31-39页
  1. 虚假新闻第31-33页
  2. 色情泛滥第33-34页
  3. 报道角度异化第34-35页
  4. 侵犯个人隐私第35页
  5. 侵犯知识产权第35-36页
  6. 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第36-37页
  7. 以讹传讹,新闻同质化现象严重第37页
  8. 导航系统失效第37-38页
  9. 网络新闻语言、网络新闻选题媚俗化第38-39页
三、我国网络新闻传播失范的原因分析第39-45页
 (一) 从网络传播层面看第39-41页
  1. 网络信息的匿名性和信息传播者与受众界限不分明第39页
  2. 网站单纯追求新闻时效性和盲目追求点击率第39-40页
  3. 一味猎奇,追求新闻轰动效应提高点击率第40页
  4. 技术监控体系不完善第40-41页
 (二) 从网络社会层面看第41-43页
  1. 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道德实现环境的差异第41页
  2. 网络生活的特点对网络新闻传播失范的推动第41-42页
  3. 网络新闻法律法规不健全第42-43页
 (三) 从网络新闻传播层面看第43-45页
  1. 网络新闻的采访方式和网络新闻发布者身份的不确定性第43页
  2. 网络新闻“把关人”的疏忽和“把关人”职能削弱第43-44页
  3. 网络新闻来源的多元性第44页
  4. 利益驱动第44-45页
四、我国网络新闻传播的管理第45-62页
 (一) 加强网络新闻传播的技术控制第45-47页
  1. 进一步研究开发网络安全技术,积极保护网络信息安全第45-46页
  2. 加快网络信息控制技术研究,有效防止信息污染和病毒破坏第46页
  3. 设置导航系统,防止网路迷途第46-47页
 (二) 运用行政手段调控网络媒体第47-48页
  1. 登记许可/备案第48页
  2. 主管部门监督管理第48页
  3. 相应的处罚第48页
 (三) 加强网络新闻传播的法制建设第48-52页
  1. 我国现有与网络有关的法律法规第49-51页
  2. 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建设第51-52页
 (四) 加强网络新闻传播主体的道德建设第52-54页
  1. 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放在首要的位置第53页
  2. 拒绝报道色情、暴力等不健康内容第53-54页
  3. 尊重知识产权,增强版权意识第54页
 (五) 完善网络新闻传播的内容与形式第54-60页
  1. 及时了解受众的需求第54-57页
  2. 真正丰富网络新闻传播的内容第57-58页
  3. 完善网络新闻传播的形式第58-60页
 (六) 提高网络新闻传播者的专业素养第60-62页
  1. 基本能力的再提高第60-61页
  2. 网络运用能力以及网络技术能力第61-62页
  3. 建立与网络新闻报道相适应的思维方式第62页
结束语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68页
附录第68-70页
致谢第70-7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播媒体与广播网的联动经营--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广播网为例
下一篇:新闻伦理问题及对应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