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引言 观察“宪法序言”的两种视角与反思 | 第7-11页 |
一、法学家眼中的“宪法序言”:规范研究导向下的效力侧重 | 第7-8页 |
二、政治家眼中的“宪法序言”:政治强势与优越 | 第8-10页 |
三、对两种观察视角的反思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宪法序言的定位与功能 | 第11-22页 |
第一节 宪法序言的形式特征 | 第11-14页 |
一、宪法序言的独特位置 | 第11-13页 |
二、宪法序言的基本表达方式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宪法序言的连接作用 | 第14-18页 |
一、连接“生活事实”与“法律规范” | 第14页 |
二、连接“价值”与“规范” | 第14-16页 |
三、连接“正当性”与“合法律性” | 第16-17页 |
四、连接“政治”与“法律” | 第17-18页 |
第三节 宪法序言的生成作用 | 第18-22页 |
一、宪法序言的重新定位:制宪权的宣示 | 第18-19页 |
二、制宪权的背后:制宪主体的凸现 | 第19-22页 |
第二章 中国宪法序言中主体的历史更迭 | 第22-41页 |
第一节 制宪主体:“中国人民”成为历史的主人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制宪主体的三层构造: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 | 第23-27页 |
第三节 中国各族人民:民族融合的隐忧 | 第27-32页 |
第四节 知识分子:阶级归属的争议 | 第32-37页 |
第五节 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主体的进一步扩大 | 第37-39页 |
第六节 国体与统一战线的关系演变 | 第39-41页 |
第三章 分层与融合:中国制宪主体的内部结构分析 | 第41-47页 |
第一节 制宪主体“涟漪式”结构:力量与方向的统一 | 第41页 |
第二节 主体内部分层的二元标准:“经济地位”和“革命态度” | 第41-44页 |
第三节 二元标准的融合:“人民性” | 第44-47页 |
第四章 制宪主体历史更迭背后:“中国人民”的本体化 | 第47-54页 |
第一节 “汤武革命”:传统中国的革命道统 | 第47-49页 |
第二节 “人民革命”:新革命道统的缔造与制宪主体的本体化 | 第49-54页 |
结论 | 第54-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