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事被害人民事权利保护
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刑事被害人民事权利保护概述 | 第10-15页 |
一、刑事被害人的概念和特征 | 第10-11页 |
二、刑事被害人民事权利保护的历史及保护的必要性 | 第11-13页 |
(一) 刑事被害人民事权利保护的历史回顾 | 第11-12页 |
(二) 保护刑事被害人民事权利的必要性 | 第12-13页 |
三、我国对刑事被害人民事权利保护的立法体现 | 第13-15页 |
(一) 被害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 第13页 |
(二) 被害人单独提起民事诉讼 | 第13-14页 |
(三) 公安司法机关及时追缴,责令退赔、返还 | 第14页 |
(四) 赋予被害人诉讼程序性权利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立法与实践中被害人民事权利保护制度的缺陷 | 第15-26页 |
一、精神损害赔偿的缺失 | 第15-18页 |
(一) 精神损害赔偿的含义与功能 | 第15页 |
(二) 我国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研究和立法现状 | 第15-17页 |
(三) 限制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弊端 | 第17-18页 |
二、死亡赔偿金适用混乱 | 第18-20页 |
(一) 死亡赔偿金的概念与性质 | 第18页 |
(二) 现行立法关于死亡赔偿金的规定 | 第18-19页 |
(三) 实践中关于死亡赔偿金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三、追缴、退赔、返还制度的不利影响 | 第20-21页 |
四、执行难导致赔偿请求落空 | 第21-22页 |
(一) 立法上的空白 | 第21-22页 |
(二) 被执行人转移财产 | 第22页 |
(三) 客观上无力赔偿 | 第22页 |
五、缺少程序性保障导致诉权行使障碍 | 第22-23页 |
六、探究问题之根源 | 第23-26页 |
(一) 对被害人民事权利保护的立法思路 | 第23-24页 |
(二) 法律制定粗糙、不细致 | 第24-25页 |
(三)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本身固有的缺陷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域外相关立法与国内理论界的争论 | 第26-34页 |
一、国外立法模式 | 第26-28页 |
(一) 附带诉讼模式 | 第26-27页 |
(二) 平行诉讼模式 | 第27-28页 |
二、理论界的争论 | 第28-31页 |
(一) 废止论 | 第28-29页 |
(二) 完善论 | 第29-30页 |
(三) 评析 | 第30-31页 |
三、台湾地区立法对我们的启示 | 第31-34页 |
(一) 当事人的范围 | 第31-32页 |
(二) 附带民事诉讼请求权范围 | 第32页 |
(三) 附带民事诉讼移送制度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刑事被害人民事权利保护制度的设想 | 第34-44页 |
一、树立正确的立法理念 | 第34-36页 |
(一) 高效、便捷地救济被害人民事权利 | 第34页 |
(二) 突破先刑后民原则与刑事判决既判力的制约 | 第34-36页 |
二、完善现有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 第36-40页 |
(一) 确立附带民事诉讼的法律适用原则 | 第36页 |
(二) 赋予被害人程序选择权 | 第36-37页 |
(三) 扩大被害人民事权利损害赔偿的请求权范围 | 第37-40页 |
三、有效衔接被害人民事权利保护的各种方式 | 第40-42页 |
(一) 改革追缴、退赔、返还制度 | 第40-41页 |
(二) 建立案件移送制度 | 第41-42页 |
四、保障刑事被害人切实获得民事赔偿和救济 | 第42-44页 |
(一) 解决执行难问题 | 第42页 |
(二) 构建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