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起诉制度之构建--以对不起诉的司法审查为视角
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不起诉司法审查制度的域外比较 | 第10-18页 |
第一节 两大法系对不起诉制约之综述 | 第10-11页 |
第二节 英美法系对不起诉的制约机制 | 第11-14页 |
一、英国 | 第12-13页 |
二、美国 | 第13-14页 |
第三节 大陆法系对不起诉的制约机制 | 第14-18页 |
一、德国 | 第14-15页 |
二、日本 | 第15-18页 |
第二章 对我国不起诉司法制约机制的全面反思 | 第18-25页 |
第一节 我国现行不起诉司法制约机制 | 第18-21页 |
一、上级检察机关的制约 | 第19页 |
二、公安机关的制约 | 第19页 |
三、被害人的制约 | 第19-20页 |
四、被不起诉人的制约 | 第20页 |
五、人民监督员的制约 | 第20-21页 |
第二节 我国的公诉转自诉制度 | 第21-25页 |
一、公诉转自诉制度设立的意义 | 第21页 |
二、公诉转自诉制度的法律依据 | 第21-22页 |
三、公诉转自诉案件的适用范围 | 第22页 |
四、公诉案件转化为自诉案件的前提 | 第22-23页 |
五、公诉转自诉制度的缺陷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对构建我国强制起诉制度的合理性探讨 | 第25-31页 |
第一节 强制起诉与公诉转自诉之比较 | 第25-27页 |
一、强制起诉与公诉转自诉的共性及差别 | 第25-27页 |
二、强制起诉较公诉转自诉之优越性 | 第27页 |
第二节 对强制起诉的质疑及回应 | 第27-31页 |
一、理论角度 | 第28-29页 |
二、实践角度 | 第29页 |
三、操作角度 | 第29-31页 |
第四章 我国强制起诉程序的框架性设计 | 第31-41页 |
第一节 强制起诉的原则性设计 | 第31-34页 |
一、角色定位与立法模式 | 第31-32页 |
二、案件适用范围 | 第32-33页 |
三、申请主体 | 第33-34页 |
四、委托律师或者其他代理人 | 第34页 |
第二节 强制起诉的程序性设计 | 第34-38页 |
一、上级检察机关的先行复查 | 第34-35页 |
二、申请书的内容与举证 | 第35页 |
三、法院的受理机构 | 第35-36页 |
四、法庭调查与作出裁定 | 第36-37页 |
五、检察院的配合义务 | 第37页 |
六、担保与赔偿 | 第37-38页 |
第三节 强制起诉的配套性设计 | 第38-41页 |
一、全面以强制起诉制度取代公诉转自诉制度 | 第38页 |
二、设立预设法庭 | 第38-39页 |
三、扩充人民监督员的职责 | 第39页 |
四、完善法律援助制度 | 第39页 |
五、废除不起诉率的人为限制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