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1 虫生真菌的致病机理 | 第12-17页 |
·体表附着阶段 | 第12-14页 |
·体壁穿透阶段 | 第14页 |
·体内定殖阶段 | 第14-15页 |
·几种与毒力有关的活性物质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几丁质酶 | 第15-16页 |
·蝎毒 | 第16-17页 |
2 虫生真菌的几种遗传转化方法 | 第17-19页 |
·醋酸锂转化法 | 第18页 |
·电击转化法 | 第18页 |
·基因枪转化法 | 第18-19页 |
·PEG/原生质体转化法 | 第19页 |
·农杆菌介导转化法 | 第19页 |
3 莱氏野村菌的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莱氏野村菌的形态与分类 | 第20页 |
·莱氏野村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 | 第20-22页 |
4 总结与展望 | 第22-23页 |
第二章 莱氏野村菌芽生孢子的形态发生 | 第23-30页 |
1 引言 | 第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供试菌株和质粒载体 | 第23-24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24页 |
·培养基 | 第24页 |
·分生孢子悬液的制备 | 第24页 |
·芽生孢子培养基的选定 | 第24页 |
·N109 在SMY 培养液中的生长特征观察 | 第24页 |
·几丁质酶基因在芽生孢子中的转化 | 第24-25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5-30页 |
·莱氏野村菌N109 在不同培养液中的生长状况 | 第25-26页 |
·莱氏野村菌N109 芽生孢子在SMY 培养液中的发育过程 | 第26-28页 |
·莱氏野村菌芽生孢子的出芽方式 | 第28-29页 |
·几丁质酶基因在芽生孢子中的转化 | 第29-30页 |
第三章 质粒载体的构建 | 第30-44页 |
1 引言 | 第3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0-39页 |
·材料 | 第30-32页 |
·供试质粒与基因 | 第30页 |
·培养基 | 第30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30-31页 |
·缓冲液和储存液 | 第31页 |
·主要的仪器设备 | 第31-32页 |
·方法 | 第32页 |
·pbarGPE1-aait 中间载体的构建流程图 | 第32页 |
·pRNA-hygro-U6.1-aait 载体的构建流程图 | 第32页 |
·试验步骤 | 第32-39页 |
·引物设计 | 第32-33页 |
·pbarGPE 和pRNA-hygro-U6.1 质粒抽提 | 第33页 |
·pbarGPE1-aait 中间载体的构建 | 第33-36页 |
·pRNA-hygro-U6.1-aait 载体的构建 | 第36-3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4页 |
·pbarGPE1-aait 中间载体的构建结果 | 第39-41页 |
·pUC57-T1-aait 目标片段的扩增结果 | 第39-40页 |
·pbarGPE1-aait 中间载体的菌落PCR 验证结果 | 第40-41页 |
·pbarGPE1-aait 中间载体的酶切验证结果 | 第41页 |
·pRNA-hygro-U6.1-aait 质粒的构建结果 | 第41-44页 |
·目的基因片段GpdA-aait-TrpC 的扩增结果 | 第41页 |
·pRNA-hygro-U6.1-aait 载体的菌落PCR 验证结果 | 第41-42页 |
·pRNA-hygro-U6.1-aait 质粒的酶切验证结果 | 第42-44页 |
第四章 莱氏野村菌对苯菌灵和潮霉素敏感性的测定 | 第44-49页 |
1 引言 | 第4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供试莱氏野村菌菌株 | 第44页 |
·化学药品和试剂 | 第44页 |
·抗性平板制备 | 第44-45页 |
·苯菌灵抗性平板 | 第44-45页 |
·潮霉素B 抗性平板 | 第45页 |
·孢悬液制备 | 第45页 |
·涂板与观察记录 | 第4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5页 |
·莱氏野村菌N109 对苯菌灵的敏感性测定结果 | 第45页 |
·莱氏野村菌N103 对潮霉素B 的敏感性测定结果 | 第45页 |
4 讨论 | 第45-49页 |
第五章 质粒载体的遗传转化及验证 | 第49-58页 |
1 引言 | 第49页 |
2 材料 | 第49-50页 |
·质粒载体 | 第49页 |
·供试菌株 | 第49页 |
·抗性培养基 | 第49页 |
·缓冲液和储存液 | 第49-50页 |
3 方法 | 第50-53页 |
·转化流程 | 第50页 |
·pbenGP53-bbchint1 转入Nr09 流程 | 第50页 |
·pRNA-hygro-U6.1-aait 转入Nr03 流程 | 第50页 |
·pbenGP53-bbchint1 质粒和pRNA-hygro-U6.1-aait 质粒的线性化 | 第50-51页 |
·芽生孢子法转化体系 | 第51-52页 |
·菌株基因组的提取 | 第52-53页 |
·真菌转化子的PCR 初步筛选与验证 | 第53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53-56页 |
·莱氏野村菌N103 菌株与N109 菌株芽生孢子的形态 | 第53-54页 |
·N103 菌株(A)和N109 菌株(B)转化子DNA 的提取结果 | 第54页 |
·转入pbenGP53-bbchint1 基因的N109 菌株的PCR 验证结果 | 第54-55页 |
·以BenR、BenF 为引物的PCR 验证结果 | 第54-55页 |
·以gpdAF、trpCR 为引物的PCR 验证结果 | 第55页 |
·转入pRNA-hygro-U6.1-aait 基因的N103 菌株的PCR 验证结果 | 第55-56页 |
·以AaIT-1、AaIT-2 为引物的PCR 验证结果 | 第55-56页 |
·以HygroF、HygroR 为引物的PCR 验证结果 | 第56页 |
·以gpdAF、trpCR 为引物的PCR 验证结果 | 第56页 |
5 讨论 | 第56-58页 |
第六章 生物测定 | 第58-62页 |
1 引言 | 第5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8-59页 |
·菌株及菌液的制备 | 第58页 |
·供试昆虫 | 第58页 |
·毒力测定 | 第58-5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9-62页 |
·棉铃虫幼虫感染莱氏野村菌不同菌株的症状 | 第59页 |
·莱氏野村菌不同菌株对棉铃虫幼虫的毒力测定结果 | 第59-62页 |
·Nr03 和 Nr03-A 对棉铃虫幼虫的毒力 | 第60-61页 |
·Nr09 和 Nr09-B 对棉铃虫幼虫的毒力 | 第61-62页 |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 第62-64页 |
1 讨论 | 第62-63页 |
2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