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3页 |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现状及参考文献 | 第9-11页 |
三、研究方法、思路及难点 | 第11-12页 |
四、写作框架 | 第12-13页 |
第一章 鸦片战争之前的对外交往 | 第13-17页 |
第一节 1840 年以前的中国对外交往 | 第13-15页 |
第二节 1840 年以前的中国对外机构的设置 | 第15-17页 |
一、礼部和理藩院 | 第15-16页 |
二、军机处 | 第16页 |
三、其他 | 第16-17页 |
第二章 近代中国外交观念与政策的转型 | 第17-29页 |
第一节 两次鸦片战争到晚清时期——从萌芽到深入转变 | 第17-22页 |
一、从传统的“夷务”思想到“外务”思想 | 第17-20页 |
二、务实观念的出现 | 第20-22页 |
第二节 北洋政府时期——外交观念从依附列强开始趋向平等主义 | 第22-25页 |
一、从完全依附列强向追求自主转变 | 第23-24页 |
二、平等思想的出现 | 第24-25页 |
第三节 南京政府时期 | 第25-29页 |
一、寻求合作观念的初步形成 | 第26-28页 |
二、诉求国际组织 | 第28-29页 |
第三章 近代中国外交体制转型 | 第29-47页 |
第一节 国内外交制度的转型 | 第29-38页 |
一、清政府时期国内外交体制转型 | 第29-33页 |
二、民国初期外交体制发展——南京临时政府、北京临时政府时期 | 第33-35页 |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外交体制和外交机构 | 第35-38页 |
第二节 驻外机制的发展演变 | 第38-47页 |
一、驻外机制的酝酿与萌芽阶段 | 第39-40页 |
二、驻外使领馆的不断完善 | 第40-42页 |
三、使领馆组织与职能的不断完善 | 第42页 |
四、驻外机制与国际接轨 | 第42-44页 |
五、常驻国际组织外交机构的出现 | 第44-47页 |
结语 对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几点思考 | 第47-53页 |
一、中国外交近代转型的特点 | 第47-49页 |
二、近代外交转型过程中观念与体制的相互关系. | 第49-51页 |
三、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意义和启示 | 第51-5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