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Summary | 第8-9页 |
论文涉及缩略词及注解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27页 |
第一章 L-苏氨酸的研究进展 | 第10-18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苏氨酸的理化性质 | 第11页 |
·L-苏氨酸的生产方法 | 第11-12页 |
·L-苏氨酸生产菌的选育 | 第12-15页 |
·出发菌株的选择 | 第12页 |
·大肠杆菌中L-苏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和调节机制 | 第12-13页 |
·L-苏氨酸生产菌的育种途径 | 第13-15页 |
·L-苏氨酸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15-17页 |
·营养条件的控制 | 第15-16页 |
·环境条件的控制 | 第16-17页 |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λ噬菌体Red 同源重组技术 | 第18-27页 |
·引言 | 第18页 |
·Red 重组系统的结构 | 第18-19页 |
·Red 重组的作用机理 | 第19-20页 |
·Red 重组系统在微生物基因敲除中的应用 | 第20-24页 |
·Red 重组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 第24-27页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27-61页 |
第三章 大肠杆菌dapA 基因缺失株的构建研究 | 第27-44页 |
·引言 | 第27-2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36页 |
·实验材料 | 第28-30页 |
·实验方法 | 第30-33页 |
·重组菌的构建 | 第33-35页 |
·抗性选择基因的消除 | 第35-36页 |
·赖氨酸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鉴定 | 第3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6-42页 |
·原始菌株Escherichia coli K12 的验证 | 第36-37页 |
·E.coli K12、E.coli K12/pKD46 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37-38页 |
·线性打靶片段的扩增 | 第38页 |
·重组菌株的筛选 | 第38-39页 |
·细菌基因组DNA 的提取 | 第39页 |
·突变型菌株的PCR 鉴定 | 第39-40页 |
·抗性选择基因的消除 | 第40-41页 |
·赖氨酸营养缺陷型的筛选鉴定 | 第41页 |
·Red 重组所遇问题分析及其解决方法 | 第41-42页 |
·营养缺陷型鉴定方法的比较 | 第42页 |
·基因敲除对菌株的影响及分析 | 第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L-苏氨酸摇瓶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44-59页 |
·引言 | 第4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实验材料 | 第44-45页 |
·实验方法 | 第4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5-57页 |
·L-苏氨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5-46页 |
·种子培养基的优化及其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46-52页 |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及其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52-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第59-61页 |
·总结 | 第59页 |
·展望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附录1 | 第66-67页 |
附录2 | 第67-68页 |
附录3 | 第68-69页 |
附录4 | 第69-76页 |
作者简介 | 第76-77页 |
导师简介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