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5页 |
中文文摘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2 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 第12-14页 |
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1章 滨海湿地旅游产品开发的适宜性评价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25页 |
·国内外滨海、湿地旅游产品研究 | 第17-21页 |
·国外滨海、湿地旅游产品研究 | 第17-18页 |
·国内滨海、湿地旅游产品研究 | 第18-20页 |
·小结 | 第20-21页 |
·国内外旅游产品适宜性评价研究 | 第21-25页 |
·国外旅游产品适宜性评价研究 | 第21-23页 |
·国内旅游产品适宜性评价研究 | 第23-25页 |
第2章 基本概念 | 第25-31页 |
·旅游产品及滨海湿地旅游产品 | 第25-30页 |
·旅游产品 | 第25-28页 |
·旅游新产品 | 第28-29页 |
·滨海湿地旅游产品 | 第29-30页 |
·滨海湿地旅游产品开发的适宜性 | 第30页 |
·滨海湿地旅游产品开发的适宜性评价 | 第30-31页 |
第3章 滨海湿地旅游产品构成、分类及特征 | 第31-47页 |
·滨海湿地旅游产品构成——游憩行为 | 第31-32页 |
·滨海湿地旅游产品类型划分 | 第32-34页 |
·滨海湿地旅游产品的特征 | 第34-41页 |
·滨海湿地旅游产品的共同性特征 | 第34-39页 |
·滨海湿地旅游产品的特殊性特征 | 第39-41页 |
·滨海湿地旅游产品及其特征的分类介绍 | 第41-47页 |
·观光休闲型旅游产品 | 第41-42页 |
·康体娱乐型旅游产品 | 第42-45页 |
·渔家体验型旅游产品 | 第45-46页 |
·科普教育型旅游产品 | 第46页 |
·文化采风型旅游产品 | 第46-47页 |
第4章 滨海湿地旅游产品的适宜性评价模型 | 第47-65页 |
·滨海湿地旅游产品开发的适宜性评价原则 | 第47-48页 |
·市场导向原则 | 第47页 |
·特色原则 | 第47页 |
·与环境、资源保护相协调的原则 | 第47-48页 |
·综合效益原则 | 第48页 |
·比较利益原则 | 第48页 |
·滨海湿地旅游产品开发的适宜性评价方法 | 第48-50页 |
·G1法 | 第49页 |
·G1法方法步骤 | 第49-50页 |
·滨海湿地旅游产品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 | 第50-55页 |
·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 | 第50-52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2-55页 |
·滨海湿地旅游产品开发的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 | 第55-56页 |
·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55-56页 |
·指标权重及分值的说明 | 第56页 |
·结论与应用说明 | 第56-65页 |
第5章 福建省滨海湿地旅游产品开发的适宜性评价 | 第65-77页 |
·评价样本产品的选择 | 第65页 |
·评价程序 | 第65-66页 |
·评价方法 | 第66-71页 |
·评价方法选择 | 第66-67页 |
·数据处理 | 第67-71页 |
·评价结果 | 第71-75页 |
·同一类型旅游产品在各地点开发的适宜性程度 | 第71-73页 |
·同一地点开发各种旅游产品的适宜性 | 第73-75页 |
·福建省滨海湿地旅游产品开发现状的评价结果与建议 | 第75-77页 |
第6章 福建省滨海湿地旅游产品开发的问题与讨论 | 第77-83页 |
·正视旅游产品生命周期 | 第77页 |
·突出滨海湿地景观 | 第77页 |
·强化滨海湿地行业管理 | 第77-79页 |
·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 | 第79页 |
·引导旅游者旅游行为 | 第79-80页 |
·运用现代管理手段 | 第80-83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研究结论 | 第83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83-84页 |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84-85页 |
附录 | 第85-87页 |
附图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个人简历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