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区域品牌共享型旅游地整合研究--以“福建土楼”为例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5页 |
中文文摘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0-22页 |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范围界定 | 第12-13页 |
2 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国内外有关品牌共享型旅游地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国内外有关跨界区域旅游协作整合的相关研究 | 第14-17页 |
3 研究设计 | 第17-22页 |
·研究基础 | 第17页 |
·研究重点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资料来源与评估 | 第19-20页 |
·研究框架 | 第20-22页 |
第1章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 第22-32页 |
1 利益主体理论 | 第22-24页 |
2 共生理论 | 第24-26页 |
·理论内涵 | 第24-25页 |
·理论启示 | 第25-26页 |
3 行政区边缘经济理论 | 第26-27页 |
·理论内涵 | 第26-27页 |
·理论启示 | 第27页 |
4 博弈论原理 | 第27-29页 |
·博弈及博弈分类 | 第27-28页 |
·理论启示 | 第28-29页 |
5 跨界区域治理理论 | 第29-30页 |
6 上述理论与本研究的关系 | 第30-32页 |
第2章 跨界区域品牌共享型旅游地整合的基础研究 | 第32-52页 |
1 跨界区域品牌共享型旅游地 | 第32-42页 |
·跨界区域品牌共享型旅游地的客观存在 | 第32-34页 |
·跨界区域品牌共享型旅游地的特征 | 第34-37页 |
·跨界区域品牌共型旅游地类型 | 第37-42页 |
2 跨界区域品牌共享型旅游地整合的基础 | 第42-52页 |
·跨界区域品牌共享型旅游地整合的涵义 | 第42页 |
·跨界区域品牌共享型旅游地整合的效应 | 第42-43页 |
·跨界区域品牌共享型旅游地整合的内容 | 第43-45页 |
·跨界区域品牌共享型旅游地整合的基本模式 | 第45-47页 |
·跨界区域品牌共享型旅游地整合的驱动力 | 第47-52页 |
第3章 "福建土楼"世界遗产旅游地发展分析 | 第52-66页 |
1 "福建土楼"世界遗产旅游地概况 | 第52-53页 |
·地理区位及分布 | 第52-53页 |
·自然和人文条件 | 第53页 |
2 "福建土楼"世界遗产旅游地发展分析 | 第53-59页 |
·"福建土楼"世界遗产旅游地发展过程分析 | 第53-57页 |
·"福建土楼"世界遗产旅游地发展县际比较 | 第57-59页 |
3 "福建土楼"跨县市核心利益主体共生冲突格局 | 第59-63页 |
·横向层面的行政边界分割与竞争冲突 | 第59-62页 |
·纵向层面上利益主体间收益权利冲突 | 第62-63页 |
4 跨县市核心利益主体共生冲突机理 | 第63-66页 |
·行政分割运作机制导致跨县市利益冲突 | 第63-64页 |
·利益分配失衡导致核心利益主体共生冲突 | 第64-66页 |
第4章 "福建土楼"世界遗产旅游地跨县市整合措施 | 第66-76页 |
1 跨县市核心利益主体共生整合模型 | 第66-67页 |
2 跨县市核心利益主体共生整合机制 | 第67-72页 |
·整合驱动机制 | 第68-69页 |
·整合过程机制 | 第69-70页 |
·整合运作机制 | 第70-72页 |
3 跨县市核心利益主体整合的具体策略 | 第72-76页 |
·构建"一个平台" | 第72-73页 |
·深化"两个理念" | 第73页 |
·建立和完善"三项制度" | 第73-74页 |
·健全相关配套政策 | 第74-76页 |
结论与思考 | 第76-78页 |
1 结论 | 第76-77页 |
2 思考与展望 | 第77-78页 |
附录 | 第78-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实践项目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个人简历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