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稻病虫害论文--病害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水稻瘤矮病毒P3蛋白自身及P2蛋白与水稻PC1和PC3蛋白间的互作

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第一章 前言第14-24页
 1 水稻瘤矮病毒的研究进展第14-19页
   ·水稻瘤矮病的发生与流行第14页
   ·水稻瘤矮病的病害症状第14页
   ·水稻瘤矮病的传毒介体第14页
   ·水稻瘤矮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第14-19页
     ·病毒粒体结构与特性第14-15页
     ·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和编码特性第15页
     ·病毒编码的蛋白及其同源蛋白第15-18页
     ·RGDV 与水稻互作的研究第18-19页
 2 酵母双杂交系统原理及其用途第19-20页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原理第19-20页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主要用途第20页
 3 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第20-22页
   ·BiFC 的技术原理第21-22页
     ·荧光蛋白的特性第21页
     ·BiFC 技术的基本原理第21-22页
   ·BiFC 的应用第22页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2-24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4-40页
 1.P2、P3、P7、P8、Pn9、Pn10、Pn11、Pn12 的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自激活 效应检测第24-30页
   ·材料第24页
     ·试验材料第24页
     ·菌株和质粒第24页
     ·主要试剂第24页
   ·方法第24-30页
     ·S2、S3、S7、S8、S9、S10、S11、S12 基因的RT-PCR 扩增第24-25页
       ·S2、S3、S7、S8、S9、S10、S11、S12基因cDNA 第一条链的合成第24页
       ·S2、S3、S7、S8、S9、S10、S11、S12基因PCR 扩增第24-25页
     ·S2、S3、S7、S8、S9、S10、S11、S12基因片段的检测与回收第25-26页
     ·S2、S3、S7、S8、S9、S10、S11、S12基因PCR 的回收产物与pMD18-T 载体的连接第26页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第26-27页
     ·重组质粒鉴定第27-28页
     ·S2、S3、S7、S8、S9、S10、S11、S12基因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第28页
     ·质粒的保存第28页
     ·菌株的验证第28-29页
     ·重组质粒的自激活活性检测第29-30页
       ·AH109 感受态细胞制备(参考鹿连明的博士学位论文的方法)第29页
       ·重组酵母表达载体转化酵母菌感受态细胞(参考鹿连明的博士学位论文的方法)第29页
       ·通过不同的营养缺陷型培养基进行检测第29页
       ·通过菌落显色试验的检测:α-半乳糖苷酶活性分析第29-30页
 2 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研究RGDV P3 蛋白的自身互作第30-31页
   ·材料第30页
     ·菌株和质粒第30页
     ·主要试剂第30页
   ·方法第30-31页
     ·重组质粒共转化AH109第30-31页
     ·蛋白自身互作的检测第31页
 3 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水稻 cDNA 文库第31-34页
   ·材料第31-32页
     ·菌株和质粒第31页
     ·主要试剂第31页
     ·PCR 引物第31-32页
   ·方法第32-34页
     ·文库质粒和诱饵质粒共转化AH109 感受态细胞第32页
     ·阳性克隆菌落筛选第32页
       ·培养基的选择第32页
       ·转化产物的培养与菌落筛选第32页
     ·阳性酵母质粒的提取第32-33页
     ·PCR 鉴定阳性克隆中的插入片段的文库质粒cDNA第33-34页
     ·酵母质粒转化大肠杆菌DH5α及PCR 鉴定第34页
     ·阳性克隆测序和分析第34页
 4 酵母双杂交验证P2 和PC1、P2 和PC3 蛋白互作第34-36页
   ·材料第34页
     ·试验材料第34页
     ·菌株和质粒第34页
     ·主要试剂第34页
   ·方法第34-36页
     ·水稻叶片总RNA 的提取(Trizol 法)第35页
     ·PC1 与PC3 基因全长 ORF 的 RT-PCR 扩增第35页
       ·PC1 与PC3 基因的cDNA 第一条链的合成第35页
       ·PC1 与PC3 基因PCR 扩增(方法同本章1.2.1.2)第35页
     ·PC1 与PC3 基因片段的检测与回收(方法同本章1.2.2)第35页
     ·PC1 与PC3 基因PCR 回收产物和T 载体的连接(方法同本章1.2.3)第35页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和转化(方法同本章1.2.4)第35页
     ·重组质粒的鉴定(方法同本章1.2.5)第35页
     ·PC1 与PC3 基因酵母双杂交载体的构建(方法同本章1.2.6)第35页
     ·PC1 与PC3 酵母表达载体的自激活效应检测(方法同本章1.2.9)第35页
     ·酵母双杂交检测 P2 和PC1、P2 和PC3 蛋白两两互作情况第35-36页
 5 利用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进一步验证RGDV P3 蛋白自身互作、P2 和PC1、P2 和PC3蛋白互作第36-40页
   ·材料第36页
     ·菌株、质粒与植物材料第36页
     ·主要试剂第36页
   ·方法第36-40页
     ·S2、S3、PC1 与PC3 基因的PCR 扩增和检测回收第36-37页
     ·S2、S3、PC1 与PC3 基因的克隆和鉴定第37页
     ·双分子荧光互补表达载体的构建第37页
     ·双分子荧光的互补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GV1301第37-38页
       ·农杆菌GV1301 感受态细胞制备第37-38页
       ·双分子荧光互补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GV1301(电击转化法)第38页
     ·双分子荧光互补表达载体在烟草叶片中的表达第38-39页
       ·农杆菌培养(参考兰汉红硕士学位论文的方法)第38页
       ·渗透注射农杆菌悬液的制备第38页
       ·含重组双分子荧光互补表达载体的农杆菌渗透注射本氏烟叶片第38-39页
     ·激光共聚焦观察第39-40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40-52页
 1.P2、P3、P7、P8、Pn9、Pn10、Pn11、Pn12 的酵母双杂交载体的构建及自激 活效应检测第40-42页
   ·酵母双表达载体的鉴定第40页
   ·各基因组片段在酵母中自激活活性的检测第40-41页
   ·α-半乳糖苷酶活性分析第41-42页
 2 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研究RGDV P3 蛋白的自身互作第42页
 3 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水稻 cDNA 文库第42-45页
   ·阳性克隆的筛选第42-43页
   ·PCR 鉴定文库质粒cDNA 插入片段第43-45页
   ·阳性克隆的测序及分析第45页
 4 酵母双杂交验证P2 和PC1、P2 和PC3 蛋白互作第45-48页
   ·PC1、PC3 基因全长 ORF 的RT-PCR 扩增第45页
   ·PC1、PC3 基因重组克隆载体的PCR 和酶切鉴定第45-46页
   ·PC1、PC3 基因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第46-47页
   ·PC1 与PC3 酵母表达载体的自激活效应检测第47页
   ·P2 和PC1、P2 和PC3 蛋白在酵母中的互作情况检测第47-48页
 5 利用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进一步验证RGDV P3 蛋白自身互作、P2 和PC1、P2 和PC3蛋白互作第48-52页
   ·S2、S3、PC1 与PC3 基因的PCR 扩增第48-49页
   ·S2、S3、PC1 与PC3 基因的克隆第49页
   ·双分子荧光互补表达载体的构建第49-50页
   ·蛋白互作情况的检测第50-52页
第四章 问题与讨论第52-57页
 1 P2、P3、P7、P8、Pn9、Pn10、Pn11、Pn12 酵母双杂交载体的构建及其自激 活效应的检测第52-53页
 2 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水稻 cDNA 文库第53-54页
 3 酵母双杂交及双分子荧光互补验证蛋白互作第54-57页
   ·酵母双杂交及双分子荧光互补验证RGDV P3 蛋白自身互作第54-55页
   ·酵母双杂交及双分子荧光互补验证P2 和PC1、P2 和PC3 蛋白互作第55-57页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7页
攻硕期间发表及(拟)投稿的文章第67-68页
附录一 本研究所用引物序列第68-70页
 1. P2、P3、P7、P8、Pn9、Pn10、Pn11、Pn12 的酵母双杂交载体的构建及自激 活效应检测第68-69页
 2. 酵母双杂交验证P2 和PC1、P2 和PC3 蛋白互作实验引物第69页
 3. 利用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进一步验证RGDV P3 蛋白自身互作、P2 和PC1、P2 和PC3蛋白互作第69-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福建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及其抗药性研究
下一篇:水稻瘤矮病毒P3与Pns9互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