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菌类(食用菌)论文

食用菌内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

中文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8页
 1 内生细菌研究进展第13-26页
   ·内生菌概念、普遍存在性和生物多样性第13-14页
     ·内生菌的概念第13页
     ·内生菌的普遍存在性和多样性第13-14页
   ·宿主与内生菌以及内生菌之间的关系第14页
     ·宿主与内生菌的关系第14页
     ·内生菌之间的关系第14页
   ·内生菌的侵染方式第14-15页
   ·内生菌的定殖研究第15-16页
     ·内生菌定殖影响因子研究第15-16页
     ·内生菌定殖检测方法研究第16页
   ·内生菌的作用第16-19页
     ·内生固氮作用第16-17页
     ·内生菌对宿主的促生作用第17页
     ·增强宿主植物抗逆境、抗病虫害等作用第17-18页
     ·作为外源基因载体第18-19页
   ·内生菌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第19-22页
     ·抗肿瘤物质第19-20页
     ·抗菌活性物质第20-21页
     ·其他活性物质第21-22页
   ·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方法第22-24页
   ·内生菌的存在问题及应用前景第24-26页
     ·存在问题第24-25页
     ·应用前景第25-26页
 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6-28页
第二章 食用菌内生菌生态分布及拮抗菌的分离筛选第28-3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8-30页
   ·材料第28-29页
     ·供试材料第28页
     ·抗性指示菌株第28页
     ·培养基第28-29页
     ·主要试剂及仪器第29页
   ·方法第29-30页
     ·内生菌株分离第29页
     ·内生菌的纯化第29页
     ·抑菌试验第29-3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0-34页
   ·不同分离方法对食用菌内生菌分离效果的比较第30-31页
   ·抑菌试验结果第31-34页
 3 结论与讨论第34-36页
第三章 内生拮抗菌AB-114 的分类鉴定第36-4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6-41页
   ·供试材料第36-37页
     ·供试菌株第36页
     ·培养基第36-37页
     ·主要试剂及仪器第37页
     ·16SrDNA 的引物第37页
   ·试验方法第37-41页
     ·内生菌株AB-114 的形态观察和生物学特性第37-38页
     ·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第38-40页
     ·16SrDNA 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分析第40-41页
 2 结果第41-44页
   ·内生细菌AB-114 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第41-43页
   ·生理生化特性第43页
   ·16SrDNA 系列分析第43-44页
 3 结论与讨论第44-46页
第四章 代谢产物成分的初步分析第46-5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6-49页
   ·材料第46页
     ·供试材料第46页
     ·抗性指示菌株第46页
     ·主要试剂及仪器第46页
   ·方法第46-49页
     ·发酵液的制备第46-47页
     ·乙醇沉淀法第47页
     ·有机溶剂溶媒萃取法第47页
     ·化学成分系统预试第47-48页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第48-49页
     ·HPLC 分析第49页
     ·化学成分分析第49页
     ·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LC)的测定第4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9-53页
   ·提取结果第49-50页
   ·AB-114 菌株无菌滤液和氯仿相薄层层析检测结果第50-51页
   ·紫外可见光全波长扫描结果第51-52页
   ·HPLC 分析结果第52-53页
   ·各组分的化学鉴定第53页
   ·MIC 和MLC 的测定结果第53页
 3 结论与讨论第53-56页
参考文献第56-64页
附录第64-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辣椒CaWRKY3转录因子的表达及其初步功能分析
下一篇:三明地区野生香菇菌种的分离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