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防护林优化配置的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防护林空间优化配置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防护林优化配置的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防护林在时间维优化配置研究 | 第17-18页 |
·RS 和GIS 在防护林中的应用 | 第18-21页 |
·遥感技术的应用 | 第18-19页 |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护林优化配置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RS 和GIS 的综合应用 | 第20-21页 |
·东南沿海木麻黄防护林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研究方法及目的 | 第22-26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2-24页 |
·自然地理条件 | 第22-23页 |
·气候条件 | 第23页 |
·植被条件 | 第23页 |
·土壤条件 | 第23页 |
·平潭海岸条件 | 第23-24页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4页 |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三章 1996-2008 年平潭县土地利用/覆被遥感分类提取 | 第26-38页 |
·信息源 | 第26-27页 |
·遥感信息源 | 第26-27页 |
·非遥感资料 | 第27页 |
·分类前处理 | 第27页 |
·研究范围的确定 | 第27页 |
·遥感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的确定 | 第27-28页 |
·遥感影像分类提取 | 第28-34页 |
·遥感信息提取的方法概述 | 第28-31页 |
·本文分类方法的确定 | 第31-33页 |
·分类后处理 | 第33页 |
·分类精度评价 | 第33-34页 |
·分类结果 | 第34-36页 |
·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1996-2008 年平潭县土地利用/防护林变化研究 | 第38-49页 |
·概述 | 第38页 |
·研究方法 | 第38-40页 |
·土地利用变化评价指标 | 第40-41页 |
·结果分析 | 第41-45页 |
·土地利用总体变化 | 第41-42页 |
·土地利用转移变化 | 第42-45页 |
·平潭县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 | 第45-48页 |
·人为因素 | 第45页 |
·自然因素 | 第45-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1996-2008 年平潭县主岛陆相区域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第49-59页 |
·概述 | 第49-50页 |
·景观指数的选择及其生态学意义 | 第50-5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2-57页 |
·景观水平上景观格局及其变化分析 | 第52-53页 |
·景观要素特征变化分析 | 第53-55页 |
·景观要素斑块异质性与空间关系分析 | 第55-57页 |
·平潭县景观生态格局区划分析 | 第57-59页 |
第六章 东南沿海木麻黄防护林优化配置研究 | 第59-74页 |
·木麻黄防护林优化调整的原则 | 第59页 |
·基干林带优化调整及其技术要点 | 第59-62页 |
·树种及苗木的选择 | 第59-60页 |
·采用抗旱造林配套技术 | 第60页 |
·设置沙障、风障,保护幼苗 | 第60页 |
·大力发展混交造林技术 | 第60-61页 |
·加强密度管理 | 第61页 |
·林带更新改造技术 | 第61-62页 |
·后沿片林优化配置研究 | 第62-74页 |
·木麻黄混交林研究现状 | 第62-63页 |
·研究方法 | 第63页 |
·后沿片林优化配置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计算 | 第63-64页 |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 第64-73页 |
·小结 | 第73-7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4-76页 |
·主要结论 | 第74-75页 |
·讨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