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9-22页 |
1.1引言 | 第9-10页 |
1.2二氧化碳加氢反应概述 | 第10-12页 |
1.2.1电催化CO2还原反应 | 第11页 |
1.2.2光催化CO2还原反应 | 第11-12页 |
1.2.3热催化CO2加氢反应 | 第12页 |
1.3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 第12-19页 |
1.3.1金属有机骨材料的分类 | 第12-18页 |
1.3.2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性能和应用 | 第18-19页 |
1.4金属纳米粒子 | 第19-20页 |
1.4.1金属纳米粒子性质 | 第19页 |
1.4.2金属纳米粒子制备方法 | 第19-20页 |
1.5沸石分子筛和金属氧化物纳米粒子 | 第20页 |
1.6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6.1研究热点及创新点 | 第20-21页 |
1.6.2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UiO-66负载金属纳米立方体、纳米笼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逆水煤气反应性能的研究 | 第22-56页 |
2.1引言 | 第22页 |
2.2实验操作部分 | 第22-30页 |
2.2.1主要实验试剂及材料 | 第22-23页 |
2.2.2主要实验设备与测试仪器 | 第23-24页 |
2.2.3分析测试方法和表征 | 第24-26页 |
2.2.4二氧化碳加氢实验 | 第26-27页 |
2.2.5金属纳米粒子和复合材料催化剂的制备 | 第27-30页 |
2.3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0-48页 |
2.3.1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紫外可见光(UV-vis)分析 | 第30-31页 |
2.3.2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31-33页 |
2.3.3氮气等温吸附脱附(BET)实验分析 | 第33-34页 |
2.3.4复合材料的热重(TGA)分析 | 第34-35页 |
2.3.5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 第35-42页 |
2.3.6复合材料的元素含量(ICP-AES)分析和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S)分析 | 第42-45页 |
2.3.7RWGS反应机理研究 | 第45-47页 |
2.3.8催化后TEM | 第47-48页 |
2.4二氧化碳加氢实验(RWGS)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48-51页 |
2.4.1不同负载催化剂催化活性比较 | 第49-50页 |
2.4.2温度、压力、气体比和空速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2.4.3复合催化剂的长效稳定性测试 | 第51页 |
2.5变量调节 | 第51-55页 |
2.5.1反应条件地影响 | 第51-53页 |
2.5.2直接包覆 | 第53页 |
2.5.3PVP的影响 | 第53-55页 |
2.6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三章沸石分子筛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56-64页 |
3.1引言 | 第56页 |
3.2实验操作部分 | 第56-59页 |
3.2.1实验使用主要试剂 | 第56-57页 |
3.2.2主要实验设备与测试仪器 | 第57页 |
3.2.3ZSM-5和HZSM-5沸石分子筛的制备 | 第57-58页 |
3.2.4ZnCrOx金属氧化物的制备 | 第58页 |
3.2.5ZnFeOx金属氧化物的制备 | 第58页 |
3.2.6ZSM-5沸石分子筛和金属氧化物的混合物 | 第58页 |
3.2.7分析测试方法 | 第58-59页 |
3.2.8CO2催化加氢测试 | 第59页 |
3.3结果与讨论 | 第59-63页 |
3.3.1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样品形貌分析 | 第59-61页 |
3.3.2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紫外可见光谱(UV-vis)分析 | 第61-62页 |
3.3.3样品粉末X射线衍射仪(PXRD)分析 | 第62-63页 |
3.4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64-65页 |
4.1全文总结 | 第64页 |
4.2前景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录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