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向下的城市滨水空间形态模式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6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人类对健康生活的诉求 | 第11页 |
·城市滨水区的重要性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1页 |
·国内外关于健康及健康城市规划的研究 | 第13-15页 |
·国内外关于滨水区开发建设的研究 | 第15-18页 |
·国内外关于滨水区空间设计的研究 | 第18-21页 |
·释题与研究范围界定 | 第21-23页 |
·健康导向 | 第21页 |
·城市滨水空间 | 第21-22页 |
·形态模式 | 第22-23页 |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第23-26页 |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研究框架 | 第24-26页 |
第2章 人的健康与滨水空间形态的联系 | 第26-41页 |
·人的健康衡量标准 | 第26-28页 |
·生理健康 | 第26-27页 |
·心理健康 | 第27页 |
·社会适应良好 | 第27-28页 |
·滨水空间健康资源 | 第28-31页 |
·水体物理特性 | 第28-29页 |
·美好视觉景观 | 第29-30页 |
·适宜公共生活 | 第30-31页 |
·滨水空间形态的健康意义 | 第31-32页 |
·滨水空间形态的不健康现状 | 第32-37页 |
·城市活动空间与近水空间受阻隔 | 第32-34页 |
·近水空间与水域空间受阻隔 | 第34-36页 |
·滨水空间公共活动发生受限制 | 第36-37页 |
·健康导向的滨水空间形态设计目标 | 第37-39页 |
·引导人从城市腹地抵达滨水区 | 第37-38页 |
·引导人亲近并利用水体资源 | 第38页 |
·引导人积极参与滨水公共活动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3章 健康导向滨水空间形态模式分类 | 第41-52页 |
·形态模式分类角度 | 第41-42页 |
·以商务金融功能为主的滨水空间 | 第42-45页 |
·功能定位与空间特点 | 第42-43页 |
·服务人群与活动倾向 | 第43-44页 |
·健康行为与空间要求 | 第44-45页 |
·以居住功能为主的滨水空间 | 第45-48页 |
·功能定位与空间特点 | 第45-46页 |
·服务人群与活动倾向 | 第46-47页 |
·健康行为与空间要求 | 第47-48页 |
·以休闲文娱功能为主的滨水空间 | 第48-51页 |
·功能定位与空间特点 | 第48-49页 |
·服务人群与活动倾向 | 第49页 |
·健康行为与空间要求 | 第49-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健康导向滨水空间形态模式提炼 | 第52-71页 |
·形态模式研究方法 | 第52-53页 |
·商务金融类滨水空间形态模式 | 第53-59页 |
·核心式 | 第53-55页 |
·延展式 | 第55-57页 |
·混合式 | 第57-59页 |
·居住类滨水空间形态模式 | 第59-64页 |
·围合式 | 第59-62页 |
·散点围合式 | 第62-64页 |
·休闲文娱类滨水空间形态模式 | 第64-69页 |
·序列式 | 第64-66页 |
·巨构式 | 第66-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5章 健康导向形态模式的设计规律 | 第71-90页 |
·健康导向形态模式的设计原则 | 第71-76页 |
·开放性 | 第71-72页 |
·可达性 | 第72-73页 |
·连续性 | 第73-74页 |
·亲水性 | 第74-75页 |
·多样性 | 第75-76页 |
·健康导向形态模式的设计要点 | 第76-88页 |
·用地功能混合 | 第76-77页 |
·道路系统整合 | 第77-78页 |
·步行路线连续 | 第78-80页 |
·建筑界面通透 | 第80-81页 |
·街道立面丰富 | 第81-82页 |
·空间组织有序 | 第82-84页 |
·岸线柔性渗透 | 第84页 |
·活动多样复合 | 第84-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结论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