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国外产学研合作研究概论 | 第10-11页 |
·国内产学研合作研究概论 | 第11-13页 |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3-15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3页 |
·论文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方法综述 | 第15-29页 |
·产学研合作的基本理论 | 第15-17页 |
·产学研合作的概念界定 | 第15页 |
·产学研合作的支撑理论 | 第15-16页 |
·产学研合作的意义 | 第16-17页 |
·国内外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 | 第17-21页 |
·美国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 | 第17-18页 |
·英国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 | 第18-20页 |
·我国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 | 第20-21页 |
·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 | 第21-23页 |
·外部动力因素 | 第21-22页 |
·内部动力因素 | 第22-23页 |
·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的博弈论分析 | 第23-29页 |
·产学研合作中的博弈 | 第23-24页 |
·共建实体式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博弈模型 | 第24-27页 |
·利益博弈模型的启示 | 第27页 |
·利益博弈模型的局限性 | 第27-29页 |
第三章 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构建 | 第29-37页 |
·企业主导产学研合作的原因和特点 | 第29-30页 |
·企业主导产学研合作的原因 | 第29页 |
·企业主导产学研合作的特点 | 第29-30页 |
·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理及价值分析 | 第30-32页 |
·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理 | 第30-31页 |
·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的价值分析 | 第31-32页 |
·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合作机制、体制方面 | 第32页 |
·利益分配方面 | 第32-33页 |
·资金来源方面 | 第33页 |
·管理能力方面 | 第33页 |
·有效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对策 | 第33-35页 |
·构筑市场化服务平台 | 第33-34页 |
·构建新型产学研合作机制 | 第34页 |
·完善产学研合作的风险投资机制 | 第34-35页 |
·完善产学研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 | 第35页 |
·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 第35-37页 |
·以企业为主体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 第35-36页 |
·共同建设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园区 | 第36页 |
·企业对高校科技公司技术并购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实证分析 | 第37-47页 |
·首钢长期长效实体式产学研合作的背景 | 第37页 |
·首钢长效实体式产学研合作的实践 | 第37-39页 |
·选定三个长远的战略合作方向 | 第37-38页 |
·实行高效合作的“四个同一” | 第38页 |
·实现企业为主导的强强联合 | 第38-39页 |
·营造高端人才的培育环境 | 第39页 |
·首钢长期长效实体式产学研合作的成果 | 第39-43页 |
·电工钢产品研发成果 | 第39-41页 |
·汽车钢研发中心成果 | 第41-42页 |
·宽厚板研发中心成果 | 第42-43页 |
·首钢长期长效实体式产学研合作总结 | 第43-46页 |
·首钢长效实体式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创新点 | 第43页 |
·首钢长效实体式产学研合作中各参与主体的关系 | 第43-44页 |
·首钢长期长效实体式产学研合作的收益 | 第44-45页 |
·首钢长效实体式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意义 | 第45-46页 |
·首钢长效实体式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改进建议 | 第46-47页 |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 第47-49页 |
·论文小结 | 第47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47页 |
·本研究的局限和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发表的科研论文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详细摘要 | 第54-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