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新闻学、新闻事业论文--世界各国新闻事业论文--中国论文--新闻事业史论文

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绪论第12-19页
 第一节 选题缘起第12-14页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及创新之处第14-19页
  一 学术史回顾第14-18页
  二 创新之处第18-19页
第一章 《新民丛报》的创办及其背景第19-58页
 第一节 《新民丛报》的创办第19-33页
  一 《新民丛报》的创办及性质第20-25页
  二 宗旨与定位第25-27页
  三 栏目第27-30页
  四 销量第30-33页
 第二节 《新民丛报》创办的背景第33-57页
  一 “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第33-36页
  二 新知识群体的兴起第36-47页
  三 晚清新式报刊与新知识群体第47-57页
 结语第57-58页
第二章 《新民丛报》编著者群体的聚散离合第58-73页
 第一节 《新民丛报》编作者群体的构成第58-63页
  一 《新民丛报》编作者群体的构成第59-62页
  二 《新民丛报》编作者的年龄结构、身份与教育背景第62-63页
 第二节 《新民丛报》编作者的聚合途径第63-73页
  1 同门意识第64-66页
  2 师友交谊第66-69页
  3 思想认同第69-73页
第三章 《新民丛报》的政治理想第73-98页
 第一节 “盤涡之中心”:《新民丛报》对中外情势的认知第73-80页
  一 民族主义与民族帝国主义第74-77页
  二 “盤涡之中心”:《新民丛报》对中国形势的认知第77-80页
 第二节 “国家思想”:《新民丛报》的思想核心第80-98页
  一 “建立国家”:新民同人对国家必要性的认知第83-84页
  二 国家思想与天下大同、世界主义:新民同人对国家范围的界定第84-88页
  三 国民国家:新民同人“新民”—“新国”路线的思想基础第88-90页
  四 “以国家为中心”:国民、政府与国家的关系第90-98页
第四章 由激进到改良:《新民丛报》政治主张的转变第98-159页
 第一节 倾向革命:1902-1903年间的“新民”思想第98-115页
  一 前期“新民”思想的来源第98-104页
  二 对国民性的认识第104-109页
  三 “新民”的具体内容第109-115页
 第二节 转变期:1904-1905年间的“新民”思想第115-136页
  一 “新民”思想转变的原因第115-124页
  二 “新民”内容的转变第124-130页
  三 新民同人对救国手段的分歧第130-136页
 第三节 立宪期:1906-1907年间的"立宪"思想第136-159页
  一 宣传立宪思想第137-145页
  二 与革命派进行论战第145-159页
第五章 学界革命:《新民丛报》的学术思想第159-201页
 第一节 "新学术":《新民丛报》学术思想的主张第159-175页
  一 输入西方文明第160-169页
  二 革新国学第169-175页
 第二节 政治:《新民丛报》的重要栏目之一第175-180页
 第三节 史界革命第180-187页
  一 “史界革命”的提出第180-182页
  二 国家独立的榜样:《新民丛报》对外国历史的书写第182-184页
  三 民族精神的代表:《新民丛报》对本国史学的书写第184-185页
  四 由“新史学”至“新民”:塑造民族精神的途径第185-187页
 第四节 革新中国传统法系:《新民丛报》的法学思想第187-199页
  一 西方法理的输入第188-190页
  二 对传统法学思想的认知与整理第190-195页
  三 对实际问题的研究第195-199页
 结语第199-201页
第六章 社会改良:《新民丛报》的社会思想第201-227页
 第一节 救亡图存与社会改良:《新民丛报》的现代社会调查第201-211页
  一 《新民丛报》社会调查的总体状况第201-206页
  二 《新民丛报》社会调查的特点及作用第206-209页
  三 《新民丛报》社会调查的评价及局限第209-211页
 第二节 社会风俗改良第211-219页
  一 改良风俗习惯第212-214页
  二 批评社会风气第214-218页
  三 对《新民丛报》移风易俗的评价第218-219页
 第三节 《新民丛报》的社会教育思想第219-227页
  一 《新民丛报》的社会教育思想第220-223页
  二 《新民丛报》社会教育思想的内容及其特点分析第223-225页
  三 作用及影响第225-227页
第七章 新闻史上的《新民丛报》第227-247页
 第一节 监督政府,指导国民:《新民丛报》对报业的认识第227-231页
  一 监督政府第227-228页
  二 向导国民第228-230页
  结语第230-231页
 第二节 读者对《新民丛报》的参与第231-238页
  一 读者参与第231-234页
  二 编读互动第234-236页
  三 结论第236-238页
 第三节 《新民丛报》的影响及评价第238-247页
  一 《新民丛报》的读者群体第238-242页
  二 《新民丛报》的影响第242-245页
  三 贡献与不足第245-247页
结语第247-254页
 一 新民、新知、新文化的阐释第247-249页
 二 新民、新知、新文化的实践第249-251页
 三 新民、新知、新文化的影响第251-254页
参考文献第254-261页

论文共2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目标导向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体系研究
下一篇:基于声表面波技术的新型气体传感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