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前言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1页 |
| ·稻瘟病菌的生活史及侵染循环 | 第14-16页 |
| ·参与附着胞形成的信号传导途径 | 第16-17页 |
| ·水稻基因组和稻瘟病菌基因组信息 | 第17-18页 |
| ·基因对基因假说 | 第18-19页 |
| ·DNA多态性与分子标记 | 第19-22页 |
| ·SSR标记 | 第20页 |
| ·SSR标记与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20-21页 |
| ·分子标记和QTL定位 | 第21-22页 |
| ·稻瘟病菌中的无毒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 ·稻瘟病菌致病相关基因的研究策略 | 第24-31页 |
| ·利用ATMT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寻找致病基因 | 第24-26页 |
| ·利用基因芯片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寻找致病相关基因 | 第26-28页 |
|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寻找致病相关基因 | 第28页 |
| ·RNAi技术 | 第28-29页 |
| ·抑制消减杂交技术 | 第29-31页 |
| 第二章 稻瘟菌致病性QTL的候选基因的功能验证 | 第31-5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1-46页 |
| ·基因的来源 | 第31-32页 |
| ·试验所用菌株 | 第32页 |
| ·各种培养基 | 第32-33页 |
| ·PCR | 第33-34页 |
| ·DNA分析 | 第34-37页 |
| ·农杆菌的冻融法转化 | 第37页 |
| ·稻瘟病菌的T-DNA转化 | 第37-38页 |
| ·转化子DNA提取与分析 | 第38-39页 |
| ·稻瘟病菌RNA提取 | 第39页 |
| ·稻瘟病菌基因组DNA Southern杂交(DIG) | 第39-43页 |
| ·突变子的表型分析 | 第43页 |
| ·载体的构建 | 第43-46页 |
| ·结果和分析 | 第46-52页 |
| ·用PCR检测转化子 | 第46-47页 |
| ·Southern杂交确定目标基因的敲除 | 第47-49页 |
| ·生长率、色素、孢子、孢子萌发率及附着孢形成率 | 第49-52页 |
| ·致病性分析结果 | 第52页 |
| ·讨论 | 第52-55页 |
| 第三章 T-DNA插入和基因芯片获得的稻瘟菌致病候选基因的比较和功能验证 | 第55-65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55-58页 |
| ·基因来源 | 第55-56页 |
| ·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 | 第56-58页 |
| ·结果和分析 | 第58-64页 |
| ·基因比较的结果 | 第58-59页 |
| ·Southern杂交确定目标基因的敲除 | 第59-61页 |
| ·生长率、色素、孢子、孢子萌发率及附着孢形成率 | 第61-63页 |
| ·致病性分析结果 | 第63-64页 |
| ·讨论 | 第64-65页 |
| 第四章 抑制差减杂交获得的稻瘟菌致病候选基因的功能验证 | 第65-7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5-66页 |
| ·结果和分析 | 第66-75页 |
| ·该基因的克隆和鉴定 | 第66-67页 |
| ·MoNEPI基因缺失突变体的获得 | 第67-69页 |
| ·互补载体及GFP-MoNEPI融合载体的构建 | 第69-70页 |
| ·突变体表型分析 | 第70-73页 |
| ·突变体致病性实验 | 第73-75页 |
| ·讨论 | 第75-76页 |
| 全文总结与讨论 | 第76-79页 |
| 1 稻瘟病菌致病QTL的候选基因的功能验证 | 第76页 |
| 2 对T-DNA插入和基因芯片表达获得的稻瘟菌致病候选基因的比较和功能验证 | 第76-77页 |
| 3 抑制差减杂交获得的稻瘟病菌致病候选基因的功能验证 | 第77-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