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导言 | 第9-19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二、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一章 反收购的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第一节 敌意收购与公司反收购的概念 | 第19-20页 |
第二节“股东至上”与公司社会责任理论 | 第20-22页 |
第三节 反收购中的代理问题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反收购中的董事角色与决策授权 | 第24-33页 |
第一节 公司反收购中董事的角色定位:以美国的争论为例 | 第24-27页 |
一、对立观点产生的背景 | 第24-25页 |
二、实务界观点:积极主动的董事角色 | 第25-26页 |
三、理论界观点:消极被动的董事角色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反收购决策权的配置模式 | 第27-30页 |
一、董事会决策说 | 第27-29页 |
二、股东选择说 | 第29-30页 |
第三节 目标公司董事会应被授予反收购中的决策权 | 第30-33页 |
一、目标公司董事会的权力困境 | 第30-31页 |
二、董事会被授予反收购中自由裁量权的必要性 | 第31-33页 |
第三章 英美法下董事会在公司反收购中的角色与义务 | 第33-47页 |
第一节 英国的法律实践:股东大会决策模式 | 第34-39页 |
一、收购交易中的董事角色 | 第34-35页 |
二、董事信义义务与“善意行事”“正当目的”原则 | 第35-37页 |
三、《城市守则》与要约收购中的“董事会中立”规则 | 第37-38页 |
四、董事对公司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与义务 | 第38-39页 |
第二节 美国的法律实践:董事会决策模式 | 第39-44页 |
一、倾向于目标公司董事会的规范环境 | 第39-41页 |
二、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主导的公司反收购 | 第41页 |
三、董事信义义务与商业判断规则 | 第41-42页 |
四、董事会反收购的合法性审查规则 | 第42-44页 |
五、以董事利益冲突为维度的董事反收购审查标准 | 第44页 |
第三节 英美反收购董事角色差异评价 | 第44-47页 |
一、监管模式的区别造成差异的产生 | 第44-45页 |
二、“董事会决策模式”的灵活性和应急性 | 第45-47页 |
第四章 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决策权的困境与矫正 | 第47-57页 |
第一节 现实市场需求与治理规则缺位 | 第47-50页 |
一、上市公司的社会化趋势 | 第47-49页 |
二、我国相关法律规范的缺位 | 第49-50页 |
第二节 缺省性规则立法对公司收购活动中董事角色再定位 | 第50-53页 |
一、缺省性规则的矫正 | 第50-51页 |
二、缺省性规则使董事被授予反收购措施决策权 | 第51-53页 |
第三节 完善董事会在公司反收购中的义务要求和问责标准 | 第53-55页 |
一、全面信息披露的义务 | 第53-54页 |
二、审慎决策和建议的义务 | 第54页 |
三、促进收购价格的义务 | 第54页 |
四、实施适当防御的义务 | 第54-55页 |
五、明确董事会反收购决策行为的问责标准 | 第55页 |
第四节 总结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后记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