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基础理论论文--人工智能理论论文

基于深度学习的连续警觉度预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2 警觉度预测技术概述第12-15页
        1.2.1 适任评估法第12-13页
        1.2.2 警觉度动态变化预测法第13页
        1.2.3 驾驶表现监测法第13页
        1.2.4 驾驶过程在线监测法第13-15页
    1.3 基于脑电、眼电的警觉度预测技术第15-18页
        1.3.1 眼电与疲劳第15-16页
        1.3.2 脑电与疲劳第16-17页
        1.3.3 多模态融合与疲劳检测第17-18页
    1.4 商业的疲劳检测系统第18-19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9-20页
    1.6 论文组织第20-23页
第二章 脑电与警觉度预测第23-31页
    2.1 脑电简介第23-24页
    2.2 脑电采集与关键脑区第24-25页
    2.3 脑电信号预处理与去噪第25-27页
    2.4 脑电特征提取第27-29页
        2.4.1 能量谱密度特征第28-29页
        2.4.2 微分熵特征第29页
    2.5 特征平滑与过滤第29-31页
第三章 眼电与警觉度预测第31-41页
    3.1 前额眼电与采集第31-32页
    3.2 传统眼电还原第32-36页
        3.2.1 基于独立组成分析的眼电还原第32-34页
        3.2.2 还原结果分析第34-36页
    3.3 眼电特征提取第36-41页
第四章 基于深度循环神经网络的模态融合第41-53页
    4.1 深度神经网络与序列标注第41-46页
        4.1.1 前向神经网络第41-45页
        4.1.2 循环神经网络第45-46页
    4.2 LSTM神经网络与多模态融合第46-53页
        4.2.1 LSTM神经网络第47-48页
        4.2.2 基于LSTM的多模态模型第48-49页
        4.2.3 深层循环神经网络的训练第49-53页
第五章 实验设计与结果比较第53-63页
    5.1 疲劳驾驶实验设计第53-55页
    5.2 警觉状态标注第55-57页
    5.3 实验结果比较第57-63页
全文总结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69页
致谢第69-7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1-7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化工企业原料采购流程再造研究
下一篇:MTBE催化剂失活原因分析及其工艺流程优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