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5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价值 | 第9-11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 研究价值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3页 |
一 有关方志传播的研究 | 第11-12页 |
二 关于影像方志的研究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3-15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二 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方志的发展与革新 | 第15-21页 |
第一节 文字方志:地方的百科全书 | 第15-18页 |
一 延续至今的方志发展历程 | 第15-17页 |
二 传统方志的传播特征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影像方志:可视的方志记述 | 第18-21页 |
一 影像方志短暂的发展历程 | 第18-19页 |
二 影像方志的传播特征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中国影像方志》的发展概述 | 第21-26页 |
第一节 《中国影像方志》的节目概况 | 第21-23页 |
一 节目定位 | 第21页 |
二 节目内容 | 第21-22页 |
三 播出情况 | 第22-23页 |
第二节 《中国影像方志》的产生背景 | 第23-24页 |
一 地域传播的需要 | 第23页 |
二 地方形象建构的需要 | 第23-24页 |
三 社会发展的需要 | 第24页 |
第三节 《中国影像方志》的传播功能 | 第24-26页 |
一 创新地域传播手段,实现“修、用”并举 | 第24-25页 |
二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地域间交流 | 第25页 |
三 提高社会认知,促进民俗技艺的保存 | 第25-26页 |
第三章 《中国影像方志》的内容探析 | 第26-35页 |
第一节 借鉴与融合:取文字方志之精华,融镜头影像于一体 | 第26-29页 |
一 借鉴:方志体例,谋篇布局 | 第26-28页 |
二 融合: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典型与差异:记一方之事,传一方之情 | 第29-33页 |
一 典型:选择典型性人物,传递地域精神 | 第29-32页 |
二 差异:提炼地域核心内涵,避免千人一面 | 第32-33页 |
第三节 历时与共时:影像记录方志,用方志折透文明 | 第33-35页 |
一 历时:与当代承接,勾连古今 | 第33页 |
二 共时:回归乡土文明,与时俱进 | 第33-35页 |
第四章 自细微处落笔:《中国影像方志》的叙事特色探析 | 第35-52页 |
第一节 叙事策略 | 第35-43页 |
一 板块式的叙事结构 | 第35-38页 |
二 故事化的叙事方式 | 第38-40页 |
三 多元化的叙事视角 | 第40-43页 |
第二节 视听语言 | 第43-52页 |
一 画面语言彰显地域个性 | 第43-46页 |
二 镜头语言传递地域体验 | 第46-48页 |
三 声音语言增加方志魅力 | 第48-52页 |
第五章 《中国影像方志》对方志传播的启示 | 第52-58页 |
第一节 内容制作的启示 | 第52-54页 |
一 提炼地域特质,形成差异化传播 | 第52-53页 |
二 加强媒体合作,推进节目创作 | 第53-54页 |
第二节 视觉呈现的启示 | 第54-55页 |
一 运用视觉语言,强化方志可看性 | 第54页 |
二 故事化讲述,增强方志的趣味性 | 第54-55页 |
第三节 传播渠道的启示 | 第55-58页 |
一 跨屏联动,转变传播方式 | 第55-56页 |
二 借助社交媒体,进行二次传播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 | 第62-66页 |
个人简历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