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4页 |
| 前言 | 第15-16页 |
| 第一部分 理论与文献研究进展 | 第16-63页 |
| 1.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认识 | 第16-28页 |
| 1.1 流行病学调查 | 第16-17页 |
|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17-18页 |
| 1.3 诊断与分期 | 第18-23页 |
| 1.4 治疗与管理 | 第23-28页 |
| 1.5 小结 | 第28页 |
| 2. 中医文献研究 | 第28-61页 |
| 2.1 中医学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认识 | 第28-38页 |
| 2.2 现代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 第38-61页 |
| 3. 述评 | 第61-63页 |
| 第二部分 病案挖掘研究 | 第63-110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63页 |
| 2. 研究对象 | 第63页 |
| 2.1 病案资料来源 | 第63页 |
| 2.2 病案纳入标准 | 第63页 |
| 2.3 病案排除标准 | 第63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63-69页 |
| 3.1 入选病案的预处理 | 第63-64页 |
| 3.2 病案信息纳入方法 | 第64页 |
| 3.3 病案信息采集方法 | 第64-69页 |
| 4. 研究结果 | 第69-100页 |
| 4.1 入选病案一般情况 | 第69-70页 |
| 4.2 频数频率分布统计结果 | 第70-75页 |
| 4.3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第75-98页 |
| 4.4 K-均值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 第98-100页 |
| 5. 讨论 | 第100-110页 |
| 5.1 脾肾阳虚在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病过程中的意义 | 第100页 |
| 5.2 “人机结合”的数据挖掘研究结果探讨 | 第100-110页 |
| 第三部分 温阳泄浊法治疗“脾肾阳虚、浊毒瘀阻”型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 第110-127页 |
| 1. 临床资料 | 第110-114页 |
| 1.1 所选病例来源 | 第110页 |
| 1.2 患者基本情况 | 第110-114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14-116页 |
| 2.1 诊断标准 | 第114-115页 |
| 2.2 治疗方案 | 第115页 |
| 2.3 观察指标 | 第115页 |
| 2.4 疗效判断标准 | 第115-116页 |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116页 |
| 3. 研究结果 | 第116-123页 |
| 3.1 临床综合疗效 | 第116-117页 |
| 3.2 中医证候疗效 | 第117-118页 |
| 3.3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见表3-8,图3-8所示 | 第118页 |
| 3.4 治疗前后中医主症症状积分比较,见表3-9所示 | 第118-119页 |
| 3.5 治疗前后中医次症症状积分比较,见表3-10所示 | 第119页 |
| 3.6 患者Scr、BUN、UA、Ccr治疗前后比较,见表3-11,图3-9,图3-10,图3-11,图3-12所示 | 第119-121页 |
| 3.7 患者RBC、Hb治疗前后比较,见表3-12,图3-13,图3-14所示 | 第121-122页 |
| 3.8 患者尿蛋白、尿隐血治疗前后比较,见表3-13,图3-15,图3-16所示 | 第122-123页 |
| 4. 讨论 | 第123-127页 |
| 4.1 温阳泄浊法组方理论依据探讨 | 第123-125页 |
| 4.2 温阳泄浊法的中药组成与功效解析 | 第125页 |
| 4.3 疗效分析 | 第125-127页 |
| 第四部分 典型病案选 | 第127-138页 |
| 1. 毒邪伏表、水湿下注案 | 第127-128页 |
| 2. 寒湿化热阻络案 | 第128-129页 |
| 3. 湿浊中阻、胃失和降案 | 第129-130页 |
| 4. 脾肾阳虚、水湿壅盛案 | 第130-131页 |
| 5. 脾肾阳虚,寒湿内蕴案 | 第131-132页 |
| 6. 脾肾阳虚、瘀阻水停案 | 第132-133页 |
| 7. 肾阳亏虚、浊毒内伏案 | 第133-134页 |
| 8. 肾阳下虚、阴火上浮案 | 第134-135页 |
| 9. 心脾阳虚、气血不足案 | 第135-136页 |
| 10. 脾肾阳虚、肾精不足案 | 第136-138页 |
| 研究结语 | 第138-140页 |
| 1. 研究主要结论 | 第138页 |
| 2. 研究创新点 | 第138页 |
| 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138-1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0-153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主持的课题 | 第153-154页 |
| 附录 | 第154-164页 |
| 致谢 | 第164-165页 |
| 作者简介 |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