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口径光学系统气动光学效应及抑制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表 | 第16-1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36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8-23页 |
1.2 气动光学概述 | 第23-25页 |
1.2.1 气动光学效应的概念及原理 | 第23-24页 |
1.2.2 气动光学效应的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3 气动光学效应抑制技术及国内外现状 | 第25-33页 |
1.3.1 气动光学效应抑制技术 | 第25-27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7-31页 |
1.3.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31-33页 |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33-3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1.4.2 拟采用研究路线 | 第34页 |
1.4.3 论文章节安排 | 第34-36页 |
第2章 气动光学中的流场分析 | 第36-62页 |
2.1 流体力学理论 | 第36-42页 |
2.1.1 流体力学基本原理 | 第36页 |
2.1.2 流体密度变化机理 | 第36-37页 |
2.1.3 湍流的判定 | 第37页 |
2.1.4 湍流场中的涡流 | 第37-42页 |
2.2 计算流体力学理论 | 第42-45页 |
2.2.1 控制方程 | 第42-43页 |
2.2.2 湍流输运模型 | 第43页 |
2.2.3 CFD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 第43-45页 |
2.3 扩束系统的流场分析 | 第45-59页 |
2.3.1 扩束系统结构和配置 | 第45-46页 |
2.3.2 网格设置 | 第46-47页 |
2.3.3 求解器设置 | 第47-49页 |
2.3.4 计算设置和过程 | 第49-50页 |
2.3.5 沿轴向进气的流场 | 第50-53页 |
2.3.6 不同进风角度下的流场 | 第53-56页 |
2.3.7 不同风力等级下的流场 | 第56-57页 |
2.3.8 不同口径下的流场 | 第57-59页 |
2.3.9 不同进风温度下的流场 | 第59页 |
2.4 小结 | 第59-62页 |
第3章 流场中的光线追迹 | 第62-88页 |
3.1 流场的折射率 | 第62页 |
3.2 光在流场中传输的分析方法 | 第62-69页 |
3.2.1 光线追迹法 | 第63-67页 |
3.2.2 实验法 | 第67-68页 |
3.2.3 统计光学法 | 第68页 |
3.2.4 物理光学法 | 第68-69页 |
3.3 流场中光线微分方程的经典算法 | 第69-74页 |
3.3.1 经典折射率梯度算子 | 第69-72页 |
3.3.2 经典光线微分方程算法 | 第72-74页 |
3.4 流场中光线微分方程的新算法 | 第74-85页 |
3.4.1 流体密度节点插值 | 第75-76页 |
3.4.2 密度映射到折射率 | 第76页 |
3.4.3 折射率梯度的计算 | 第76-77页 |
3.4.4 数值求解光线微分方程 | 第77-81页 |
3.4.5 新算法例证 | 第81-85页 |
3.5 流场中的光线追迹 | 第85-87页 |
3.5.1 光线追迹初始设置 | 第85-86页 |
3.5.2 大口径扩束系统的光线追迹 | 第86-87页 |
3.6 小结 | 第87-88页 |
第4章 流场中的光学像质评价 | 第88-100页 |
4.1 光程差与波前像差 | 第88页 |
4.2 斯特列尔比 | 第88-89页 |
4.3 泽尼克多项式 | 第89-90页 |
4.4 光学像质评价与分析 | 第90-99页 |
4.4.1 不同进风角度下的波像差分析 | 第93-95页 |
4.4.2 不同风力等级下的波像差分析 | 第95-96页 |
4.4.3 不同口径下的波像差分析 | 第96-97页 |
4.4.4 不同进风温度下的波像差 | 第97-99页 |
4.5 小结 | 第99-100页 |
第5章 气动光学效应的抑制技术 | 第100-112页 |
5.1 涡流与气动光学效应 | 第100-101页 |
5.2 主动式和被动式抑制技术 | 第101-102页 |
5.3 扩束系统气动光学效应抑制技术 | 第102-111页 |
5.3.1 增加镜筒长度 | 第102-105页 |
5.3.2 主次镜进气优化 | 第105-109页 |
5.3.3 镜筒壁进气优化 | 第109-111页 |
5.4 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6章 实验研究 | 第112-124页 |
6.1 实验设置 | 第112-115页 |
6.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115-119页 |
6.3 仿真与实验对标 | 第119-122页 |
6.4 小结 | 第122-124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4-128页 |
7.1 总结 | 第124-126页 |
7.2 展望 | 第126-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8页 |
致谢 | 第138-140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40-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