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大气科学(气象学)论文--大气探测(气象观测)论文--探测技术与方法论文--高空气象探测、高层大气探测论文--雷达探测论文

拉曼激光雷达水汽探测自标定方法研究与全固态系统研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引言第14-15页
第1章 绪论第15-2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5-23页
        1.1.1 大气中的水汽性质及其重要性第15-16页
        1.1.2 水汽的分布及其变化第16-18页
        1.1.3 水汽的探测方法第18-2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3-26页
        1.2.1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23-25页
        1.2.2 需求分析第25-26页
    1.3 文章结构及研究内容第26-27页
    1.4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2章 拉曼激光雷达水汽探测技术原理与仿真第28-48页
    2.1 激光雷达基础理论第28-34页
        2.1.1 激光与大气相互作用第28-32页
        2.1.2 水汽相关物理参数第32-34页
    2.2 拉曼散射机制第34-38页
        2.2.1 大气分子的拉曼频移第34-35页
        2.2.2 微分散射截面第35-38页
    2.3 拉曼激光雷达水汽探测系统仿真第38-46页
        2.3.1 大气模型第38-40页
        2.3.2 拉曼激光雷达水汽探测系统回波信号仿真第40-42页
        2.3.3 拉曼激光雷达水汽探测系统的信噪比仿真第42-46页
    2.4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3章 拉曼激光雷达水汽探测双波长自标定方法研究第48-71页
    3.1 拉曼激光雷达水汽探测双波长自标定方法第48-55页
        3.1.1 现有的标定方法第48-49页
        3.1.2 水汽混合比双波长自标定方法第49-51页
        3.1.3 双波长自标定方法标定系数计算和校正第51-54页
        3.1.4 双波长自标定方法的误差分析第54-55页
    3.2 拉曼激光雷达水汽探测双波长自标定系统研制第55-62页
        3.2.1 总体方案设计第55-57页
        3.2.2 激光发射与接收第57-61页
        3.2.3 信号采集与控制第61-62页
    3.3 拉曼激光雷达水汽探测双波长自标定系统实验第62-69页
        3.3.1 双波长自标定拉曼激光雷达回波数据处理与反演第62-65页
        3.3.2 双波长自标定拉曼激光雷达与探空仪数据对比验证第65-66页
        3.3.3 双波长自标定拉曼激光雷达水汽探测结果分析第66-69页
    3.4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4章 全固态紫外拉曼激光雷达水汽探测系统研制与标定第71-95页
    4.1 全固态紫外拉曼激光雷达水汽探测系统研制第71-83页
        4.1.1 总体方案设计第71-73页
        4.1.2 光学设计及装校第73-78页
        4.1.3 结构设计及仿真分析第78-81页
        4.1.4 控制系统设计第81-83页
    4.2 全固态紫外拉曼激光雷达水汽探测系统标定第83-90页
        4.2.1 全固态紫外拉曼激光雷达数据处理第83-88页
        4.2.2 全固态紫外拉曼激光雷达系统的标定第88-90页
    4.3 全固态紫外拉曼激光雷达水汽探测系统探测结果分析第90-94页
        4.3.1 全固态紫外拉曼激光雷达有效探测高度第90-92页
        4.3.2 大气水汽时空变化特征第92-93页
        4.3.3 气溶胶与水汽时空变化对比第93-94页
    4.4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5章 高重频全固态拉曼激光雷达水汽探测技术第95-102页
    5.1 高重频全固态拉曼激光雷达水汽探测关键技术第95-98页
        5.1.1 高重频全固态激光器第95-96页
        5.1.2 光子计数技术第96-98页
    5.2 高重频全固态拉曼激光雷达水汽探测实验第98-100页
        5.2.1 高重频全固态拉曼激光雷达探测距离第98-99页
        5.2.2 水汽混合比的标定第99-100页
        5.2.3 水汽快速探测初步结果第100页
    5.3 本章小结第100-102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102-105页
    6.1 总结第102-103页
        6.1.1 主要完成的工作第102-103页
        6.1.2 创新点第103页
    6.2 展望第103-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11页
致谢第111-112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第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热带太平洋次表层主要模态及其与两类厄尔尼诺的关系
下一篇:理论方法研究过渡金属催化含C=X键化合物碳碳键构筑的反应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