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基于产量相关性状解析Suwan种质改良的遗传基础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前言第9-19页
    1.1 玉米概况第9页
    1.2 国内外玉米育种及生产现状第9-11页
        1.2.1 美国玉米育种概况第9页
        1.2.2 我国玉米育种的发展情况第9-10页
        1.2.3 我国玉米种质利用现状第10-11页
        1.2.4 苏湾种质在现代玉米育种中的应用第11页
    1.3 我国玉米种质的创新利用第11-15页
        1.3.1 基于野生近缘种的种质创新第12页
        1.3.2 基于外来群体的种质创新第12页
        1.3.3 基于外来杂交种和自交系的种质创新第12-15页
    1.4 玉米种质创新方法第15-17页
        1.4.1 常规选育法第15-16页
        1.4.2 单倍体选育法第16页
        1.4.3 诱变选育法第16页
        1.4.4 分子选育法第16-17页
        1.4.5 群体改良第17页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7-18页
    1.6 技术路线第18页
    1.7 研究内容第18页
    1.8 研究基础第18-19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9-24页
    2.1 试验材料第19页
    2.2 试验方法第19-24页
        2.2.1 组合测配第19-20页
        2.2.2 田间鉴定第20页
        2.2.3 性状测定方法第20-21页
        2.2.4 基因型鉴定第21-22页
        2.2.5 统计分析第22-2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4-52页
    3.1 Suwan1及其衍生群体的改良效果研究第24-44页
        3.1.1 方差分析第24页
        3.1.2 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特征分析第24-27页
        3.1.3 基于配合力的遗传解析第27-37页
        3.1.4 多元回归分析第37-38页
        3.1.5 对照优势分析第38-40页
        3.1.6 苏兰-墨瑞半同胞相互轮回选择效应研究第40-43页
        3.1.7 杂种优势分析第43-44页
    3.2 基于SNP标记的遗传解析第44-52页
        3.2.1 遗传距离第44页
        3.2.2 聚类分析第44-46页
        3.2.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类群划分结果第46-47页
        3.2.4 群体基因组特征第47-50页
        3.2.5 基于SNP标记的产量相关性状关联分析第50-52页
4 结论与讨论第52-56页
    4.1 Suwan及其衍生群体主要农艺性状表现特征第52页
    4.2 供试亲本配合力分析第52-53页
    4.3 主要农艺性状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第53页
    4.4 半同胞相互轮回选择的改良效果第53页
    4.5 群体间杂交组合产量相关性状平均杂种优势第53-54页
    4.6 遗传聚类第54-55页
    4.7 群体的基因组特征第55页
    4.8 控制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位点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58页
致谢第58-59页
附件第59-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洛阳东环拱桥88m钢箱拱施工过程控制及整体吊装技术研究
下一篇:基于响应曲面和数理分析的海工混凝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