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8页 |
1.1 履带起重机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1.1 履带起重机的特点 | 第10-11页 |
1.1.2 国外履带起重机的发展 | 第11-13页 |
1.1.3 国内履带起重机的发展 | 第13-15页 |
1.1.4 履带起重机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1.2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16-17页 |
1.3 研究方案和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履带起重机复杂臂架系统建模与性能表数据 | 第18-32页 |
2.1 履带起重机臂架系统的结构组成与设计规则 | 第18-21页 |
2.1.1 履带起重机臂架系统的组成 | 第19-20页 |
2.1.2 履带起重机臂架系统设计规则 | 第20-21页 |
2.2 履带起重机臂架系统的受力情况与性能表制定载荷组合 | 第21-26页 |
2.3 履带起重机复杂臂架系统几何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建模 | 第26-30页 |
2.3.1 臂架系统建模的单元类型选择 | 第26-28页 |
2.3.2 臂架系统的建模方法 | 第28页 |
2.3.3 臂架系统建模的边界条件 | 第28-30页 |
2.4 履带起重机复杂臂架工况的性能表数据构成 | 第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面向对象的履带起重机臂架系统快速建模编程 | 第32-52页 |
3.1 面向对象编程 | 第32页 |
3.2 履带起重机性能表制定软件的架构 | 第32-33页 |
3.3 VB模块化编程技术的应用 | 第33-38页 |
3.3.1 软件界面窗口菜单 | 第34-35页 |
3.3.2 软件标准模块的编写 | 第35-37页 |
3.3.3 软件类模块的编写 | 第37-38页 |
3.4 数据库技术的应用 | 第38-40页 |
3.4.1 数据库的内容 | 第38-40页 |
3.4.2 软件结果的管理 | 第40页 |
3.5 臂架建模流程 | 第40页 |
3.6 臂架快速建模系统 | 第40-51页 |
3.6.1 主臂模型 | 第41-43页 |
3.6.2 副臂模型 | 第43-44页 |
3.6.3 超起模型 | 第44页 |
3.6.4 复杂臂架系统模型的自动组合 | 第44-46页 |
3.6.5 工况设置 | 第46-47页 |
3.6.6 生成的臂架系统模型 | 第47-5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履带起重机复杂组合臂架系统几何非线性分析与性能表的制定 | 第52-60页 |
4.1 空间杆系几何非线性静力学分析 | 第52-56页 |
4.1.1 几何非线性原理 | 第52-53页 |
4.1.2 几何非线性的方程解法 | 第53-54页 |
4.1.3 几何非线性的收敛准则 | 第54-55页 |
4.1.4 非线性分析的应用 | 第55-56页 |
4.2 性能表的制定 | 第56-58页 |
4.2.1 最大臂架承载力的确定 | 第57-58页 |
4.2.2 性能表文件的生成 | 第5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工程实例及其与现有性能表的对比 | 第60-74页 |
5.1 四种臂架组合形式的非线性分析 | 第60-64页 |
5.2 工程实例的非线性分析 | 第64-70页 |
5.3 生成的性能表及其与现有性能表的对比分析 | 第70-7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总结 | 第74页 |
6.2 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 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