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8页 |
1 肠球菌的研究进展 | 第11-19页 |
·肠球菌的分类及生理学特性 | 第11-12页 |
·生态学与流行病学 | 第12-13页 |
·肠球菌的致病性 | 第13-14页 |
·毒力因子 | 第14-17页 |
·肠球菌的实验室诊断技术 | 第17-19页 |
2 基于细菌16S rRNA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9-26页 |
·关于16S rRNA | 第19-20页 |
·基于16S rRNA的检测方法 | 第20-26页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感染猪的粪肠球菌分离鉴定及16S rDNA系统进化分析 | 第28-45页 |
1 材料 | 第28-31页 |
2 方法 | 第31-3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3-41页 |
·分离菌的形态及培养特性 | 第33-35页 |
·分离菌的乳胶凝集诊断血清分型试验结果 | 第35-37页 |
·分离菌的生化特性 | 第37-38页 |
·分离菌的生长耐受性 | 第38页 |
·16S rDNA的PCR扩增结果 | 第38-39页 |
·16S rDNA测序结果及系统进化分析 | 第39-41页 |
4 讨论 | 第41-44页 |
·关于肠球菌的形态与染色特性 | 第41-42页 |
·关于链球菌的乳胶凝集试验 | 第42页 |
·关于肠球菌培养及生化特性 | 第42页 |
·关于细菌16S rDNA测序分析 | 第42-43页 |
·关于肠球菌的病原性 | 第43-44页 |
5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粪肠球菌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5-53页 |
1 材料 | 第45-46页 |
2 方法 | 第46-4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8-50页 |
·PCR模板制备方法的选择 | 第48页 |
·PCR反应条件的选择 | 第48页 |
·PCR特异性试验结果 | 第48-50页 |
·PCR敏感性试验结果 | 第50页 |
·小鼠病料的检测结果 | 第50页 |
4 讨论 | 第50-51页 |
·关于肠球菌感染的检测方法 | 第50-51页 |
·关于PCR引物的设计和扩增的特异性 | 第51页 |
·关于PCR敏感性和简便性 | 第51页 |
5 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感染猪的粪肠球菌的毒力基因43检测及部分表型测定 | 第53-67页 |
1 材料 | 第53-54页 |
2 方法 | 第54-5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7-63页 |
·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 第57-60页 |
·多重PCR组建结果 | 第60-62页 |
·毒力基因存在和表型相关性结果 | 第62-63页 |
4 讨论 | 第63-66页 |
·细菌毒力基因二重PCR检测 | 第63页 |
·关于毒力基因在地域和菌株间分布 | 第63-65页 |
·细菌毒力基因的存在与表型的相关性 | 第65-66页 |
5 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感染猪的粪肠球菌对小鼠的致病性研究 | 第67-85页 |
1 材料 | 第67-68页 |
2 方法 | 第68-7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2-81页 |
·粪肠球菌OD_(600)与CFU关系测定结果 | 第72-73页 |
·粪肠球菌的生长曲线 | 第73-74页 |
·粪肠球菌对小白鼠LD_(50)测定结果 | 第74-75页 |
·粪肠球菌感染后在小鼠体内分布 | 第75-77页 |
·感染小鼠临床及病理变化观察结果 | 第77-81页 |
4 讨论 | 第81-84页 |
·关于粪肠球菌OD_(600)与CFU的关系 | 第81页 |
·关于粪肠球菌的生长曲线 | 第81-82页 |
·关于粪肠球菌LD_(50)的测定 | 第82页 |
·关于粪肠球菌人工感染模型的建立 | 第82-83页 |
·关于粪肠球菌感染后在小鼠体内分布 | 第83页 |
·关于感染小鼠脏器的病理组织观察 | 第83-84页 |
5 小结 | 第84-8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85-86页 |
1 结论 | 第85页 |
2 创新点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102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作者简介 | 第104-105页 |
在读期间科研学术成果 | 第105-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