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4页 |
ABSTRACT | 第14-17页 |
符号及缩略语 | 第19-20页 |
文献综述 | 第20-53页 |
第一章 多糖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 第21-35页 |
1 多糖类药物的来源及制备 | 第21-24页 |
1.1 多糖类药物的来源 | 第21-23页 |
1.2 多糖类药物的制备 | 第23-24页 |
2 多糖类药物的结构鉴定 | 第24-25页 |
2.1 化学分析 | 第24-25页 |
2.2 波谱鉴别分析 | 第25页 |
3 多糖类药物的主要生物活性研究 | 第25-28页 |
3.1 多糖类药物的抗病毒活性研究 | 第26-27页 |
3.2 多糖类药物的免疫调节活性研究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5页 |
第二章 中药多糖及其硫酸化修饰研究进展 | 第35-49页 |
1 淫羊藿多糖及其硫酸化多糖 | 第35-36页 |
2 黄芪多糖及其硫酸化多糖 | 第36-37页 |
3 党参多糖及其硫酸化多糖 | 第37-38页 |
4 当归多糖及其硫酸化多糖 | 第38-39页 |
5 黄精多糖及其硫酸化多糖 | 第39-40页 |
6 大蒜多糖及其硫酸化多糖 | 第40-41页 |
7 板蓝根多糖及其硫酸化多糖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9页 |
第三章 本研究的选题及目的意义 | 第49-53页 |
1 选题依据 | 第49-50页 |
2 目的意义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试验研究 | 第53-143页 |
第四章 七种中药多糖及其硫酸化多糖的制备 | 第55-6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9页 |
1.1 试验药物 | 第55-56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56页 |
1.3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56页 |
1.4 七种中药多糖的提取 | 第56-57页 |
1.5 多糖的硫酸化修饰 | 第57页 |
1.6 多糖的鉴定 | 第57-59页 |
2 结果 | 第59-63页 |
2.1 七种多糖的得率 | 第59页 |
2.2 七种硫酸化多糖的得率、硫酸根含量和糖含量 | 第59页 |
2.3 七种多糖及其硫酸化多糖的红外光谱 | 第59-63页 |
3 讨论 | 第63-65页 |
3.1 中药多糖的提取 | 第63-64页 |
3.2 中药多糖的硫酸化修饰 | 第64页 |
3.3 硫酸化多糖的鉴别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第五章 多糖-硫酸化多糖复方抗病毒活性的比较 | 第69-8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9-72页 |
1.1 试验药物 | 第70页 |
1.2 病毒准备 | 第70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70-71页 |
1.4 主要仪器 | 第71页 |
1.5 多糖及其硫酸化多糖细胞毒性测定 | 第71页 |
1.6 多糖-硫酸化多糖复方的组成 | 第71-72页 |
1.7 多糖复方抗病毒作用的测定 | 第72页 |
1.8 数据分析 | 第72页 |
2 结果 | 第72-80页 |
2.1 多糖对CEF的最大安全浓度 | 第72-73页 |
2.2 硫酸化多糖对CEF的最大安全浓度 | 第73页 |
2.3 PS_9-sPS_1复方的抗病毒作用 | 第73-76页 |
2.4 PS_7-sPS_3复方的抗病毒作用 | 第76-78页 |
2.5 PS_6-sPS_4复方的抗病毒作用 | 第78-80页 |
3 讨论 | 第80-81页 |
3.1 多糖-硫酸化多糖复方的组成和安全浓度的确定 | 第80-81页 |
3.2 多糖-硫酸化多糖复方的抗病毒作用 | 第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第六章 多糖-硫酸化多糖复方抗病毒活性的验证 | 第85-10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6-89页 |
1.1 PS-sPS复方的准备 | 第86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86页 |
1.3 病毒准备 | 第86页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86-87页 |
1.5 PS-sPS复方体外抗病毒活性的比较 | 第87页 |
1.6 SP_9-sCP_1对NDV直接作用的观察 | 第87页 |
1.7 NDV感染CEF后抗原表达的观察 | 第87-88页 |
1.8 NDV感染CEF后细胞凋亡的测定 | 第88-89页 |
1.9 NDV感染CEF后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 第89页 |
1.10 数据分析 | 第89页 |
2 结果 | 第89-96页 |
2.1 PS_9-sPS_1复方的体外抗病毒活性 | 第89-90页 |
2.2 PS_7-sPS_3复方的体外抗病毒活性 | 第90页 |
2.3 PS_6-sPS_4复方的体外抗病毒活性 | 第90-91页 |
2.4 PS-sPS复方的最高病毒抑制率 | 第91页 |
2.5 SP_9-sCP_1直接作用后NDV形态结构的变化 | 第91-92页 |
2.6 NDV感染CEF后抗原表达的变化 | 第92-93页 |
2.7 NDV感染CEF后细胞凋亡的变化 | 第93-95页 |
2.8 NDV感染CEF后细胞周期的变化 | 第95-96页 |
3 讨论 | 第96-99页 |
3.1 PS-sPS复方的抗NDV效果 | 第96-97页 |
3.2 SP_9-sCP_1对NDV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97页 |
3.3 SP_9-sCP_1对NDV感染CEF后抗原表达的影响 | 第97-98页 |
3.4 SP_9-sCP_1对NDV感染CEF后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98-99页 |
3.5 SP_9-sCP_1对NDV感染CEF后细胞周期的影响 | 第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3页 |
第七章 多糖-硫酸化多糖复方增强免疫活性的比较 | 第103-11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3-105页 |
1.1 试验药物 | 第103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103-104页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04页 |
1.4 淋巴细胞增殖测定 | 第104页 |
1.5 数据处理 | 第104-105页 |
2 结果 | 第105-107页 |
3 讨论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1页 |
第八章 多糖-硫酸化多糖复方增强免疫活性的验证 | 第111-12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1-113页 |
1.1 试验药物 | 第111页 |
1.2 试剂与疫苗 | 第111-112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112页 |
1.4 动物分组及处理 | 第112页 |
1.5 淋巴细胞增殖的测定 | 第112-113页 |
1.6 血清抗体效价测定 | 第113页 |
1.7 血清免疫因子的测定 | 第113页 |
1.8 数据处理 | 第113页 |
2 结果 | 第113-117页 |
2.1 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 | 第114-115页 |
2.2 血清抗体效价的变化 | 第115页 |
2.3 血清IL-2含量的变化 | 第115-116页 |
2.4 血清IL-6含量的变化 | 第116页 |
2.5 血清IFN-γ含量的变化 | 第116-117页 |
3 讨论 | 第117-118页 |
3.1 多糖复方对体液免疫的影响 | 第117页 |
3.2 多糖复方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 第117-118页 |
3.3 多糖复方对血清免疫因子的影响 | 第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1页 |
第九章 SP_9-sCP_1对NDV NP的mRNA表达的影响 | 第121-13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21-125页 |
1.1 试验药物 | 第121-122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122页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22页 |
1.4 CEF细胞培养及处理 | 第122-123页 |
1.5 Total RNA的提取[9] | 第123页 |
1.6 反转录(RT) | 第123页 |
1.7 PCR引物的设计 | 第123-124页 |
1.8 PCR测定 | 第124页 |
1.9 Real-time PCR测定 | 第124-125页 |
1.10 数据分析 | 第125页 |
2 结果 | 第125-128页 |
2.1 特异性分析 | 第125-126页 |
2.2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126-128页 |
2.3 各组NP mRNA表达量的变化 | 第128页 |
3 讨论 | 第128-129页 |
3.1 SP_9-sCP_1对NDV感染CEF细胞后NP mRNA表达的影响 | 第128-129页 |
3.2 SP_9-sCP_1抗NDV的机制 | 第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3页 |
第十章 SP_9-sCP_1对鸡淋巴细胞中IL-2、IL-6和IFN-γ的mRNA表达的影响 | 第133-1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33-136页 |
1.1 试验药物 | 第133-134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134页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34页 |
1.4 鸡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分离培养[10] | 第134页 |
1.5 鸡外周血淋巴细胞Total RNA的提取[11-13] | 第134页 |
1.6 反转录(RT) | 第134-135页 |
1.7 PCR引物的设计 | 第135页 |
1.8 Real-time PCR测定 | 第135-136页 |
1.9 数据分析 | 第136页 |
2 结果 | 第136-139页 |
2.1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136-137页 |
2.2 IL-2 mRNA表达量的变化 | 第137-138页 |
2.3 IL-6 mRNA表达量的变化 | 第138-139页 |
2.4 IFN-γ mRNA表达量的变化 | 第139页 |
3 讨论 | 第139-140页 |
3.1 SP_9-sCP_1对IL-2、IL-6和IFN-γ mRNA表达的影响 | 第139-140页 |
3.2 实时荧光定量PCR在兽医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 第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3页 |
全文结论 | 第143-145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45-147页 |
致谢 | 第147-14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学术论文 | 第149-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