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2-16页 |
1.2.1 研究的内容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2.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3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17-28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20页 |
2.1.1 信息化的内涵 | 第17-18页 |
2.1.2 现代物流的内涵 | 第18-19页 |
2.1.3 产业融合的概念 | 第19-2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2.1 信息技术范式 | 第20-21页 |
2.2.2 系统论 | 第21页 |
2.2.3 产业创新理论 | 第21-22页 |
2.2.4 演化经济学理论 | 第22-23页 |
2.3 相关文献综述 | 第23-28页 |
2.3.1 物流产业融合文献综述 | 第23-24页 |
2.3.2 物流产业发展文献综述 | 第24-25页 |
2.3.3 信息化与物流关系文献综述 | 第25-26页 |
2.3.4 研究成果评述 | 第26-28页 |
第三章 信息化与物流产业融合的机理与效应 | 第28-42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信息化与物流产业融合的机理 | 第28-38页 |
3.2.1 信息化与物流产业融合的激励机理 | 第28-32页 |
3.2.2 信息化与物流产业融合的动力机理 | 第32-35页 |
3.2.3 信息化与物流产业融合的过程机理 | 第35-38页 |
3.3 信息化与物流产业融合的效应 | 第38-41页 |
3.3.1 利于物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竞争力 | 第38-39页 |
3.3.2 利于物流产业组织变化,构建新型竞争关系 | 第39-40页 |
3.3.3 利于实现价值增值,推动经济增长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我国信息业与物流业的动态关系 | 第42-53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信息业与物流业的相互作用机理 | 第42-44页 |
4.3 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 第44-51页 |
4.3.1 向量自回归模型 | 第44-45页 |
4.3.2 变量设定与数据来源 | 第45-46页 |
4.3.3 实证检验 | 第46-50页 |
4.3.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五章 信息化与我国物流业耦合关联的时空分异 | 第53-70页 |
5.1 引言 | 第53页 |
5.2 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 第53-58页 |
5.2.1 耦合关联的理论模型 | 第53-55页 |
5.2.2 指标、数据和实证结果 | 第55-58页 |
5.3 八大综合经济区的时空分异 | 第58-69页 |
5.3.1 东北综合经济区 | 第58-59页 |
5.3.2 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 | 第59-60页 |
5.3.3 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 | 第60-62页 |
5.3.4 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 | 第62-63页 |
5.3.5 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 | 第63-64页 |
5.3.6 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 | 第64-65页 |
5.3.7 大西南综合经济区 | 第65-67页 |
5.3.8 大西北综合经济区 | 第67-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信息化对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 | 第70-88页 |
6.1 引言 | 第70页 |
6.2 信息化和物流业生产效率 | 第70-72页 |
6.3 模型构建与计量方法 | 第72-78页 |
6.3.1 模型构建与影响机制分析 | 第72-74页 |
6.3.2 计量方法 | 第74-76页 |
6.3.3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 第76-78页 |
6.4 实证分析 | 第78-86页 |
6.4.1 区域物流业效率测算 | 第78-79页 |
6.4.2 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 第79-80页 |
6.4.3 模型结果分析 | 第80-86页 |
6.5 本章小节 | 第86-88页 |
第七章 信息化融合下我国物流产业的协同发展 | 第88-101页 |
7.1 引言 | 第88页 |
7.2 协同模型构建与分析方法 | 第88-92页 |
7.2.1 协同模型构建 | 第88-90页 |
7.2.2 分析方法 | 第90-92页 |
7.3 实证分析 | 第92-100页 |
7.3.1 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92-93页 |
7.3.2 数据来源与分析步骤 | 第93-98页 |
7.3.3 结果分析 | 第98-100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主要结论、政策启示与研究展望 | 第101-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17-119页 |
附录1 1990-2015年物流业和信息业增加值、资本与人员基础数据 | 第119-120页 |
附录2 2003~212年信息业相关指标基础数据 | 第120-121页 |
附录3 2003~2012年物流业相关指标基础数据 | 第121-122页 |
附录4 2003~213年信息化发展指数(IDI)基础数据 | 第122-123页 |
附录5 2003~213年人力资本(HC)基础数据 | 第123-124页 |
附录6 2003~2013年对外开放度(OPEN)基础数据 | 第124-125页 |
附录7 2003~2013年对外依存度(FDI)基础数据 | 第125-126页 |
附录8 2003~2013年城市化(URBAN)基础数据 | 第126-127页 |
附录9 2003~2013年交通基础设施(TRANS)基础数据 | 第127-128页 |
附录10 2003~2013年产业结构(IS)基础数据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