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4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1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1 历史背景:江汉平原洪涝频发,乡村自然发展具有历史周期性 | 第11-12页 |
1.2.2 现实背景:遥堤地区移民安置的规模大,插花贫困的问题严峻 | 第12页 |
1.2.3 发展背景: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面临优化重组 | 第12-13页 |
1.2.4 实践背景:乡村规划受城市规划思维影响,规划思路亟需转变 | 第13页 |
1.3 相关概念辨析 | 第13-17页 |
1.3.1 乡村与农村 | 第13-14页 |
1.3.2 聚落与乡村聚落 | 第14-15页 |
1.3.3 空间格局与乡村聚落空间格局 | 第15-16页 |
1.3.4 行政村、自然村与移民村 | 第16-17页 |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8-19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1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1-24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6.2 研究框架 | 第23-24页 |
2 研究综述与研究区概况 | 第24-44页 |
2.1 相关理论研究 | 第24-29页 |
2.1.1 人地关系理论 | 第24-26页 |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6-27页 |
2.1.3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 第27-29页 |
2.2 国内外乡村聚落研究 | 第29-36页 |
2.2.1 乡村聚落研究的历程 | 第29-32页 |
2.2.2 乡村聚落分布演变研究 | 第32-33页 |
2.2.3 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研究 | 第33-34页 |
2.2.4 乡村聚落优化策略研究 | 第34-35页 |
2.2.5 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 第35-36页 |
2.3 研究区概况 | 第36-44页 |
2.3.1 汉江遥堤地区的基本情况介绍 | 第36-39页 |
2.3.2 汉江遥堤地区乡村发展的概况 | 第39-41页 |
2.3.3 研究资料的来源与数据预处理 | 第41-44页 |
3 汉江遥堤地区乡村聚落分布的历史演变过程 | 第44-68页 |
3.1 封建社会乡村自然发展时期(遥堤建设之前,1569年1935年) | 第44-51页 |
3.1.1 区域发展的历史背景 | 第45-46页 |
3.1.2 遥堤建设之前乡村聚落的整体分布与特征 | 第46-48页 |
3.1.3 遥堤建设之前乡村聚落类型的划分与分布 | 第48-50页 |
3.1.4 遥堤建设之前乡村聚落发展的特点 | 第50-51页 |
3.2 环境重构下的乡村恢复时期(遥堤建成初期,1935年1966年) | 第51-60页 |
3.2.1 区域发展的历史背景 | 第51-53页 |
3.2.2 遥堤建成初期乡村聚落的整体分布与特征 | 第53-55页 |
3.2.3 遥堤建成初期乡村聚落类型的变化与分布 | 第55-59页 |
3.2.4 遥堤建成初期乡村聚落发展的特点 | 第59-60页 |
3.3 移民安置后的乡村建设时期(移民迁入之后,1966年至今) | 第60-67页 |
3.3.1 区域发展的历史背景 | 第60-62页 |
3.3.2 移民迁入之后乡村聚落的整体分布与特征 | 第62-64页 |
3.3.3 移民迁入之后乡村聚落类型的划分与分布 | 第64-67页 |
3.3.4 移民迁入之后乡村聚落发展的特点 | 第6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4 汉江遥堤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的特征与分类 | 第68-98页 |
4.1 研究思路 | 第68-70页 |
4.1.1 聚落斑块的提取 | 第68-69页 |
4.1.2 研究视角的选择 | 第69-70页 |
4.2 分区视角下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特征 | 第70-80页 |
4.2.1 各类型区乡村聚落的规模特征 | 第70-73页 |
4.2.2 各类型区乡村聚落的形状特征 | 第73-76页 |
4.2.3 各类型区乡村聚落的布局(空间分布)特征 | 第76-79页 |
4.2.4 各类型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的差异与成因 | 第79-80页 |
4.3 全域视角下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特征 | 第80-90页 |
4.3.1 遥堤地区乡村聚落的规模特征 | 第81-83页 |
4.3.2 遥堤地区乡村聚落的形状特征 | 第83-86页 |
4.3.3 遥堤地区乡村聚落的布局(空间关系)特征 | 第86-89页 |
4.3.4 遥堤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的整体特征 | 第89-90页 |
4.4 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特征的类型划分 | 第90-96页 |
4.4.1 均质网格下的空间聚类分析 | 第90-91页 |
4.4.2 形成历史下的类型差异比较 | 第91-94页 |
4.4.3 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的类型特征 | 第94-9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5 汉江遥堤地区乡村发展差异下的聚落空间格局优化 | 第98-130页 |
5.1 遥堤地区乡村发展的要素分析与要素差异 | 第99-107页 |
5.1.1 人口要素分析 | 第99-101页 |
5.1.2 土地要素分析 | 第101-103页 |
5.1.3 经济要素分析 | 第103-104页 |
5.1.4 社会要素分析 | 第104-106页 |
5.1.5 要素差异的主要表现方面 | 第106-107页 |
5.2 遥堤地区乡村发展类型的划分与特征归纳 | 第107-114页 |
5.2.1 乡村发展类型的划分 | 第107-110页 |
5.2.2 乡村发展差异的比较 | 第110-112页 |
5.2.3 乡村发展特征的归纳 | 第112-114页 |
5.3 遥堤地区乡村发展差异的形成原因与发展方向 | 第114-119页 |
5.3.1 乡村发展差异与发展历史 | 第114-116页 |
5.3.2 乡村发展差异的形成原因 | 第116-118页 |
5.3.3 乡村未来的发展方向分析 | 第118-119页 |
5.4 遥堤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优化的针对性策略 | 第119-129页 |
5.4.1 第一类乡村(人地关系紧张、产业发展滞后、经济不发达) | 第120-121页 |
5.4.2 第二类乡村(人地关系紧张、基础工业主导、经济欠发达) | 第121-123页 |
5.4.3 第三类乡村(人地关系较紧张、传统农业主导、经济较发达) | 第123-125页 |
5.4.4 第四类乡村(人地关系和谐、农业发展引领、经济发达) | 第125-127页 |
5.4.5 第五类乡村(人地关系较和谐、产业综合发展、经济发达) | 第127-12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9-13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30-137页 |
6.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30-135页 |
6.1.1 乡村聚落的分布选址是乡村“生存”与“发展”的拉锯 | 第130-132页 |
6.1.2 乡村聚落的空间优化是乡村“历史”与“未来”的协同 | 第132-135页 |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35页 |
6.3 论文不足与展望 | 第135-137页 |
图表目录 | 第137-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49页 |
附录 | 第149-160页 |
附录1: 历史地图类 | 第149-151页 |
附录2: 数据资料类 | 第151-155页 |
附录3: 运算结果类 | 第155-159页 |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9-160页 |
致谢 | 第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