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研究评价 | 第16页 |
1.3 结构安排及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1.3.1 结构安排 | 第16-17页 |
1.3.2 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第2章 我国个人保险代理人制度及运行机制的演进 | 第18-29页 |
2.1 个人保险代理人制度的概念界定 | 第18页 |
2.1.1 代理制度 | 第18页 |
2.1.2 个人保险代理人制度 | 第18页 |
2.2 个人保险代理人制度的演进历程 | 第18-22页 |
2.2.1 个人保险代理人制度发展的第一阶段(1949年—1992年) | 第18-19页 |
2.2.2 个人保险代理人制度发展的第二阶段(1992年—1996年) | 第19页 |
2.2.3 个人保险代理人制度发展的第三阶段(1997年—2012年) | 第19-21页 |
2.2.4 个人保险代理人制度发展的第四阶段(2013年至今) | 第21-22页 |
2.3 个人保险代理人制度运行机制 | 第22-26页 |
2.3.1 进入—退出机制 | 第22-23页 |
2.3.2 佣金发放机制 | 第23页 |
2.3.3 激励机制 | 第23-24页 |
2.3.4 会务机制 | 第24-25页 |
2.3.5 培训机制 | 第25页 |
2.3.6 展业机制 | 第25-26页 |
2.3.7 服务机制 | 第26页 |
2.4 个人保险代理人制度的作用和缺陷 | 第26-29页 |
2.4.1 个人保险代理人制度的作用 | 第26-28页 |
2.4.2 个人保险代理人制度的缺陷 | 第28-29页 |
第3章 互联网时代个人保险代理人的SWOT分析 | 第29-34页 |
3.1 个人保险代理人优势分析 | 第29-30页 |
3.2 个人保险代理人劣势分析 | 第30-31页 |
3.3 个人保险代理人机会分析 | 第31-32页 |
3.4 个人保险代理人威胁分析 | 第32-34页 |
第4章 互联网时代个人保险代理人制度中信息不对称问题 | 第34-38页 |
4.1 委托—代理理论中信息不对称问题 | 第34页 |
4.2 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下个人保险代理人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4.2.1 道德风险 | 第34-35页 |
4.2.2 逆向选择 | 第35页 |
4.3 个人保险代理人委托—代理关系博弈分析 | 第35-36页 |
4.4 互联网技术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改善 | 第36-38页 |
第5章 个人保险代理人制度的改革、优化与创新:网络经济视角 | 第38-47页 |
5.1 个人保险代理人制度的优化 | 第38-40页 |
5.1.1 建立即时考核系统 | 第38-39页 |
5.1.2 优化培训模式 | 第39-40页 |
5.1.3 实施全纪录展业模式 | 第40页 |
5.2 个人保险代理人制度的创新 | 第40-45页 |
5.2.1 完善诚信信息系统 | 第40-42页 |
5.2.2 建立资格等级激励制度 | 第42-43页 |
5.2.3 探索个人保险代理人底薪制管理 | 第43-44页 |
5.2.4 探索独立个人保险代理人制度 | 第44-45页 |
5.3 个人保险代理人自我提升的措施 | 第45-4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7-48页 |
6.1 结论 | 第47页 |
6.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