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医学超声成像技术的发展 | 第9-11页 |
1.2.2 超声波束形成技术的发展 | 第11-12页 |
1.2.3 压缩感知技术发展 | 第12-13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2 超声成像基本理论 | 第14-28页 |
2.1 超声成像基本原理 | 第14-17页 |
2.1.1 波动方程 | 第14-15页 |
2.1.2 超声声场分布计算 | 第15-16页 |
2.1.3 超声声场波束仿真 | 第16-17页 |
2.2 波束形成控制方法 | 第17-22页 |
2.2.1 聚焦与偏转 | 第17-18页 |
2.2.2 动态聚焦 | 第18-20页 |
2.2.3 动态孔径 | 第20-21页 |
2.2.4 幅度变迹 | 第21-22页 |
2.3 延时叠加波束形成算法 | 第22-24页 |
2.4 质量评价指标 | 第24-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3 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 | 第28-45页 |
3.1 特征空间最小方差算法 | 第28-30页 |
3.2 超声成像相干系数算法 | 第30-31页 |
3.3 维纳滤波与特征空间融合的最小方差波束形成 | 第31-32页 |
3.4 信噪比后滤波与特征空间融合的最小方差波束形成 | 第32-33页 |
3.5 数字波束形成的稳健算法 | 第33-37页 |
3.5.1 空间平滑法 | 第33-36页 |
3.5.2 对角加载法 | 第36-37页 |
3.6 仿真对比成像实验 | 第37-44页 |
3.6.1 点目标成像实验 | 第38-40页 |
3.6.2 吸声斑成像实验 | 第40-41页 |
3.6.3 geabr_0实验 | 第41-4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4 压缩感知超声成像技术 | 第45-62页 |
4.1 压缩感知基本理论 | 第45-46页 |
4.2 信号的稀疏表示 | 第46-49页 |
4.2.1 离散余弦变换 | 第47页 |
4.2.2 离散傅里叶变换 | 第47-48页 |
4.2.3 离散小波变换 | 第48-49页 |
4.3 稀疏字典 | 第49-51页 |
4.4 测量矩阵 | 第51-53页 |
4.4.1 不相干性 | 第51-52页 |
4.4.2 RIP特性 | 第52页 |
4.4.3 常见测量矩阵 | 第52-53页 |
4.5 压缩感知重构算法 | 第53-55页 |
4.5.1 l0、l1范数模型 | 第53-54页 |
4.5.2 重构算法 | 第54-55页 |
4.6 压缩感知超声成像实验 | 第55-61页 |
4.6.1 点目标成像实验 | 第56-58页 |
4.6.2 吸声斑目标成像实验 | 第58-60页 |
4.6.3 仿体实验 | 第60-6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5.1 总结 | 第62-63页 |
5.2 展望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附录 | 第69页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9页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