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人工神经网络—顺序注射光度分析多组分同时测定技术在环境和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0页
目录第10-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45页
   ·引言第13-14页
   ·流动注射分析技术的发展第14-18页
     ·流动注射分析技术第14-15页
     ·顺序注射分析技术第15-17页
     ·阀上实验室第17-18页
   ·流动注射分析中的多组分测定技术第18-27页
     ·固相萃取微柱分离-流动注射分析第18-20页
     ·色谱分离-顺序注射分析第20页
     ·多道流路-流动注射分析第20-22页
     ·动力学分辨-流动注射分析第22-24页
     ·选择性检测器的应用第24-25页
     ·化学计量学的应用第25-27页
   ·流动注射光度法与化学计量学联用在多组分分析中的应用第27-31页
     ·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第27-29页
     ·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第29-30页
     ·在其他方面中的应用第30-31页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的特点及其在多组分分析中的应用第31-34页
   ·本论文工作目的及研究意义第34-35页
 参考文献第35-45页
第2章 ANN-SI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环境水中铜、锌、镍、锰的研究第45-73页
   ·引言第45-47页
   ·BP-ANN算法的基本原理第47-52页
   ·实验部分第52-54页
     ·试剂及配制第52页
     ·仪器装置第52-53页
     ·实验步骤第53-54页
   ·结果与讨论第54-66页
     ·吸收光谱第54页
     ·实验条件的选择第54-59页
       ·缓冲溶液pH值的影响第55页
       ·进样顺序的影响第55-56页
       ·PAR溶液浓度的影响第56页
       ·PAR溶液与试样溶液用量的影响第56-58页
       ·流速和停流位置的影响第58-59页
     ·单组分的线性范围及工作曲线第59-60页
     ·BP-ANN模型参数的选择第60-63页
       ·输入层节点数的选择第60-63页
       ·隐含层节点数的选择第60-61页
       ·学习速率与动量因子的选择第61-62页
       ·学习次数的选择第62-63页
     ·共存物质的影响第63-64页
     ·合成样品的测定第64-65页
     ·实际样品测定第65-66页
       ·实际样品的前处理第65页
       ·实际样品的测定第65-66页
   ·结论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3页
第3章 ANN-SI动力学光度法同时测定四种氨基甲酸酯类农残的研究第73-103页
   ·引言第73-75页
   ·方法原理第75-77页
   ·实验部分第77-79页
     ·试剂及配制第77-78页
     ·仪器装置第78页
     ·实验步骤第78-79页
   ·结果与讨论第79-97页
     ·吸收光谱和动力学曲线第79-81页
     ·反应机理第81-82页
     ·实验条件的选择第82-89页
       ·NaOH浓度与水解时间的影响第83页
       ·PNA和NaNO_2浓度的影响第83-85页
       ·进样顺序的影响第85页
       ·重氮化PNA和试样用量的影响第85-87页
       ·流速的影响第87-89页
     ·单组分的线性范围及工作曲线第89页
     ·BP-ANN模型参数的选择第89-92页
       ·输入层节点数的选择第89-90页
       ·隐含层节点数的选择第90页
       ·学习速率与动量因子的选择第90-91页
       ·学习次数的选择第91-92页
     ·共存物质的影响第92页
     ·顺序注射分析峰剖面上动力学数据的可靠性第92-93页
     ·校正集的建立和预测集的测定第93-95页
     ·实际样品的测定第95-96页
       ·实际样品的预处理第95页
       ·实际样品的测定第95-96页
     ·与文献报道的其它农药光度分析法的比较第96-97页
   ·结论第97-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3页
第4章 ANN-SI-pH梯度光度法同时测定维生素C和扑热息痛的研究第103-125页
   ·引言第103-105页
   ·方法原理第105-107页
   ·实验部分第107-108页
     ·试剂及配制第107页
     ·仪器装置第107-108页
     ·实验步骤第108页
   ·结果与讨论第108-120页
     ·检测波长的选择第108-109页
     ·pH梯度范围的选择第109-110页
     ·顺序注射物理参数的选择第110-112页
       ·进样顺序的影响第110页
       ·NaOH溶液和试样溶液体积的影响第110-112页
       ·检测流速的影响第112页
     ·维生素C与扑热息痛的光谱加和性第112-113页
     ·单组分的线性范围及工作曲线第113-114页
     ·BP-ANN模型参数的选择第114-117页
       ·输入层节点数的选择第114页
       ·隐含层节点数的选择第114-115页
       ·学习速率与动量因子的选择第115-116页
       ·学习次数的选择第116-117页
     ·共存物质的影响第117页
     ·SIA峰剖面上时间点的选择和目标矩阵的建立第117-118页
     ·合成样品的测定第118页
     ·实际样品的测定第118-120页
   ·结论第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5页
致谢第125-12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性能陶瓷材料的离心成型法制备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微型化原子光谱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应用